Foreword
在城市小宅的夢想設計──居住在城市中如何擁有花園?在櫛比鱗次的大廈中,如何獲得天光的變換?在單面窗的住宅單位裡,如何擁有自然通風的各種可能……即使是城市蝸居,仍然可以實現美好的家之夢。
孩子的成長往往牽動整個家庭的生活節奏,也促使多年居住的空間需要重新規劃與調整。在這個四口之家的設計案中,原本的格局以接待親友、社交娛樂為重心,設有多間客房、書房與娛樂室。
然而,隨著夫妻步入熟年、生活回歸平淡,以及孩子們長大各自就業,對獨立空間的需求漸增。於是,太硯設計團隊針對原有的複層格局進行重整,透過「大宅包覆小宅」的概念,形塑出兩代之間「分而不離」的全新生活關係。
空間重組,為兩代共居設計的優雅距離
設計調整的第一步,是釋放並合併原本閒置的空間。例如,一樓的儲藏室與客房被整併為第一間套房;二樓原本閒置的茶室與娛樂室則轉化為第二間套房,分別作為兩位孩子的獨立起居與工作空間。加上原本夫妻使用的主臥套房,全宅彷彿由「三個迷你家庭」構成一個和諧共生的大家庭。
隨著飲食習慣從熱炒料理轉向以輕食、蔬食為主,原本封閉式廚房也隨之開放,連結玄關、客廳與樓梯,形塑更大的交流場域。
原本設於一樓的佛堂則遷移至二樓,與走廊與畫廊融合設計,讓空間的上下層宛如對應的「院落」與「廣場」,串聯起各個如同微型小宅的獨立套房。兩代之間各自保有獨立的生活節奏,也可以在公共空間裡相聚交流,達到分而不離的作用。
此外,設計師特意保留了蘊含家庭記憶的角落與物件,例如,二樓曾是全家人下棋聊天的「美人靠」,連同樓梯扶手洗去老漆面,加上移除原本過於繁複的玻璃扶手,留下細鐵件為支撐件,使得老裝潢可以融入新空間,保留一家人熟悉的生活感。
佛堂空間不突兀,融入藝術化生活
考慮到走入熟年生活的屋主夫妻,更加注重心靈層面的信仰。於是,引申「敦煌石窟」的概念,使用大量圓弧、內凹、透空手法來處理空間,從玄關的櫃牆便以模仿巖岩相砌的造型,揭開設計的主軸。
在多數住家中,佛堂常難以融入整體設計風格,在此案中,設計師將佛堂自一樓移至二樓,賦予可遠眺山景的視野,呼應飛天與朝山的精神隱喻。不過,由於佛龕位置原被兩根突兀的柱子切割,設計師巧妙運用內凹弧形牆面作為連結,修飾原有結構的不平整,再配合「天圓」造型的天花設計,營造如石窟般的靜謐神聖感。
佛堂旁連結走廊,並擔綱畫廊的角色,展示家族收藏與創作,讓宗教與藝術得以並存、互補,也讓不同世代的心靈寄託於此,找到安放與連結的共感所在。
家的模樣,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結構。當孩子長大、父母漸老,透過設計的轉化與生活的再編織,兩代得以在獨立中相守,在分合之間找到新的靠近方式,讓記憶與未來,在同一個屋簷下,靜靜對話。
Text/FunnyLi
Photo/太硯設計MoreIn Interior Desig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