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葉怡蘭
飲食旅遊生活作家,經營《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寫作與研究領域橫跨飲食文化、食材、茶、酒、旅行與生活美學。著有《日日物事》《日日三餐,早‧午‧晚》《紅茶經》《家的模樣》《食‧本味》《隱居‧在旅館》……等共十八本書,並發行簡體中文與韓文版。於2021年開設線上課程《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學生時代曾有一段時間極著迷於禪學,相關閱讀中,尤以各式禪門公案讀來最是興味盎然,此之中,有段對話甚是動我心:
某僧對趙州從諗禪師說:「弟子迷惘,請師父指示。」趙州問:「吃粥了沒?」僧答:「吃了。」趙州說:「洗缽去。」僧悟。
寥寥短短數語,卻是明白揭櫫了禪宗思想裡極其重要的「當下」哲學。然多年至今,即使深深傾心,身纏心繫俗世諸欲塵情,卻是終究不曾真正放下開悟,但認真當下、踏實生活,就此成為今生信守不二之則……
而且,有點兒不好意思說的是,當年展讀之際,所神往者,不單單只有此中哲思,還剎那勾起了對「粥」的渴想──果然於我而言、最難勘破始終是食欲哪!
是的,平生愛食粥。沉醉之因,想是台南小吃餵養涵泳長大,對台南小吃之兩大類別:湯水與澱粉分外偏愛,而粥──米與湯水化融合一,叫人怎能不鍾情。
當年趙州和尚吃的是何粥已不可考,但我則什麼粥都愛:台式鹹粥如台南的虱目魚粥、土魠魚粥、海產粥,北部的肉粥,自家信手烹、有什麼就煮什麼的家常雜菜粥;海外,如自成完整系譜、每在香港便定然一路吃個沒完的廣東粥,清芬淡雅的奈良茶粥、京都「瓢亭」的朝粥、鹿兒島「山映」的鯛粥,南洋風情滿滿的菲律賓Arroz Caldo、印尼Bubur Ayam雞粥……碗碗留戀。
然而最是耽溺,卻非本真原味的清粥莫屬,愛其看似質樸無華,卻是米甘米香幽幽,且米之高下好壞無所遁形,越是好米上米越能見風華;是我在食裡飲裡以至生活裡人生裡向來執著追求之韻之境,淡中見精緻、淡中越見滋味綿長。
吃粥多在午間──照理該是早餐,但多年習慣,晨間忙碌,多半拿鐵咖啡或奶茶熱飲一杯解決,遂改至午餐享用。也偶當晚餐吃,特別身體或腸胃疲累之際來上一頓,絕佳舒坦療癒之方。
而咱家清粥也有數分,白米粥之外,因喜糙米的豐盈米穀香,遂當然也同愛糙米粥;另也常入小米與紅藜同烹,前者更多些粟甜,後者口感活潑。至於地瓜粥,則是自小到大家中味,也常登場。
佐粥必有小菜。次次必有的標配首推醬瓜,是另一半之最耽溺,不小心缺了少了定遭念叨。豆腐乳,習慣米豆釀與椒麻雙味齊上,台之醇甘與川之辛麻都兼顧了。還有肉鬆,和前二者一樣,皆精選優質純淨上品家中常備、時時擔綱。
另有日本梅干,是年輕時在日本溫泉旅館早餐裡一吃成迷的素愛,酸鹹回甘,配粥正好。
當然不是全只依賴這些市售品,即使再怎麼躲懶,也還會下廚當爐再烹一兩個菜,才夠豐富飽暖。
通常會有的是蛋料理,各種口味煎蛋、烘蛋固好,但出場比例最高無疑是醬油荷包蛋,和醬瓜一樣,穩站基本班底地位,情感上口味上最依賴就是它。且醬油定非上桌才加,而是香煎之際直接鍋裡淋上,鹹香焦氣四溢,等不及開動已先饞念高張。
還有蔬菜。平常不愛燙青菜,但配粥倒覺合襯;步驟也簡,少少水沸後當令鮮蔬入鍋一過即起,些許醬油、一枚拍扁蒜瓣一拌,已然俱足。最近還迷上日式作法,燙後擰去水分以昆布柴魚高湯浸,別是另番美味。
到得近年,因越常在晚間吃粥,遂菜色漸漸多端,不限於尋常概念之配粥小菜,較正式晚餐菜色也隨而酌情加入行列,豆腐豆乾肉禽海鮮,煎炒燉煮涼拌,豐盛不少。
每每張羅當口,總會想起黃婉玲姐姐曾為文描述小時候她家的「清粥宴」,32~36 道小碟小皿葷素菜色,家族女性長輩和閨蜜們花上長長一整早上邊聊天邊悠閒享用──古早台南仕紳家的風雅,好生垂涎神往。
然咱尋常人家且還少少只兩口人,不夠胃納偏偏還貪懶,全搆不上這昔年盛世風範……不過沒關係,減半減半再減半,少少五六碟也是可以的,最重要是這暢爽味道和閒情,一樣!
(本專欄原載於《Yilan美食生活玩家》
Text/葉怡蘭
Photo/葉怡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