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演進、氣候變遷、疫情止息與戰亂頻仍,人們的價值觀與建築的關係皆隨著生存環境的衝擊持續變化,建築人勢必以日益多元的角色及觀點重新詮釋、定義及適應嶄新局面。

今年冠德建築沙龍講座延續去年重譯的主題,以「建築的重譯:重新定義建築空間元素」為旨,由銘傳大學藝術中心館長李芝瑜與十彥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陳彥伶擔任共同主持人,邀請跨足建築業界與學界的5位建築相關學會及協會理事長,期待藉由對話拓展角度與價值觀。

 

台灣建築界領袖齊聚對談,開啟新思維之門

與談嘉賓包括台灣建築學會理事長曾光宗、美國建築師協會台北分會(AIA Taipei)理事長林珍瑩、台灣女建築家學會(WAT)理事長林家如、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理事長林彥穎,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CIAA)理事長李芝瑜齊聚一堂,從不同的身分、角度提供豐富多元的觀點,進行別開生面的「與理事長有約」對談。

台灣建築學會理事長曾光宗指出,作為台灣歷史最悠久且規模最大的建築專業團體,為了因應轉型挑戰,近年積極參與跨領域的合作,以應對建築行業的當代需求;學會目前也致力於將專業知識公共化,期冀使之更易於為大眾所理解進而產生社會影響力,建立建築專業與社會的更緊密的理解與連結。

在全球已有將近10萬會員的美國建築師協會(AIA),2023年才成立台北分會(AIA Taipei)。AIA Taipei理事長林珍瑩表示,AIA Taipei持續關注建築材料和建造模式的創新,並支持模組化組件的快速部署,相信透過分工與合作推動多元方向,能夠促成會員與在地社區緊密連結,以開放思維和持續的專業發展,為建築從業人員在變動時代提供更好的準備。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創立於1979年,半世紀以來為提升大眾生活美學而努力。理事長林彥穎強調,成為一位優秀的設計師不僅需要技術與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價值觀。無論是建築或室內設計,設計方案絕非瞬間的直覺反應,而是在眾多選擇中經過深思熟慮的判斷,在創造美好空間的同時,更是一種深入理解建築與設計的過程,期許能在重重挑戰中成為推動社會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從左至右)與談嘉賓包括李芝瑜、林珍瑩、曾光宗、林家如、林彥穎等5位跨足建築業界與學界的5位建築相關學會及協會理事長。

 

數位工具蔚成趨勢,伴隨而來的轉型挑戰

當世界正面臨數位轉型的浪潮,許多數位工具也在建築業界中成為行業標準,不僅影響了建築師的工作方式,也反映了社會和技術進步對大環境的影響。當日本的建設公司開始使用機器人進行重複性工作、英國建築師Norman Foster甚至以機器狗協助進行現場監督和掃描,種種創新的作法,都展現了數位轉型如何協助建築界解決人力短缺的問題。

建築不僅是專業技術的展現,更是文化的翻譯和歷史的記錄。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林家如指出,建築師的工作是將當代生活翻譯成空間藝術,並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在社會價值觀快速變化的當代,具有多元背景的從業人員,將有助於理解及反映社會的真實面貌。

台灣建築行業的性別比例懸殊,反映了長期以來的結構問題,建築師專業的晚熟特性,對於可能需要因故中斷職涯的女性尤其具有挑戰性。林家如認為,建築是團隊合作的結果,在全球面臨缺工危機的時刻,更應重新思考對專業人士的期待,並應對社會變化和生活方式的變遷,才有機會以更從容的彈性促成業界的永續發展,創造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產業,讓所有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身兼共同主持人的李芝瑜,除了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也是主辦單位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李芝瑜強調,建築不僅是物理結構,更是文化與科技的交匯,隨著AI、VR、AR等新興技術的融合,定義正在被重新詮釋。在業界致力數位轉型的同時,建築教育現場應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未來,具有影響力的團體及個人又該如何成為推動社會議題的重要力量,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研究的議題。

面對快速變遷的時代,從元宇宙到人工智能,從環境變遷到永續發展,新的概念不斷湧現,如何透過組織的力量、願景及社會影響力有效推動,為業界、環境與人類的未來貢獻一己之力,是建築業界共同的使命,建築的定義在不斷的重譯與重新詮釋的過程中,也將成為一股推動的力量,在持續變動之中成為走向未來的助力。

↑在精采的講座之後,松山文創園區總監陳玉秀邀請來賓們前往松菸很受歡迎的「鍋爐房煙囪」據點,認識建築重譯下的老屋新生。

 

▍延伸閱讀:
2024冠德建築沙龍講座《重譯:重新定義建築空間元素》

 

Text/林蔚秦
Photo/葉仁傑

 

延伸閱讀:

【老屋改造計畫書】在保留之外,木屋的媒材新實驗

【識冠德】關於藤貴彰的建築講座筆記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