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里埕設計工坊Leechen Studio
2010年創設於金門珠山村,由李秀秀與陳書毅共同主持,從事傳統建築活化與景觀建築設計工作,矢志推動「當代閩南」活化金門古民居;近來也切入地方創生事業,與青年合夥經營村復號商店。作品繁多分布在金門島各處,自宅「里院」,榮獲2014年台灣ADA新銳建築獎入圍、2015年老屋欣力典範賞。

 

650多年歷史的珠山村位在金門西南方,這裡民國初年曾住有思想開明的薛氏僑客,他們出洋掙得財富回到鄉里建厝興家、修建家祠和宮廟,並改善村里公共環境,所以村中三五小步即是閩式與洋樓建築大觀,如薛氏家廟保、薛永南兄弟洋樓、薛芳見洋樓等,保存下燕尾、馬背、紅磚、五腳基外廊(Five-foot way南洋殖民城市規範)等優美的建築語彙。

大學時因建築調查工作來到金門的陳書毅,在不下20次的往返旅居之後,就業幾年後終於被這海上小島生活打動,決定從台北移居到金門,開始了他的老屋新生活。

 

廢墟打掉重練,復刻加上微調的舊換新

「我們不想當在外面駐足的觀賞者,而是要踏入裡面真實地生活著。」陳書毅說。

移居金門多年來,他和從事景觀設計師的妻子李秀秀住過不同村子的宅子,直到12年前才終於買下珠山村的一棟民居——但當時的屋況,與其說是一間房子,狀態其實更接近廢墟,從裡到外已是一塌糊塗,只剩一小段石牆堵、踏階和大門石條框,真正只有「斷垣殘壁」可以形容。

然而,兩人長期在金門進行老宅合院的田野調查與測繪工作,在共同出版的《金門閩南傳統建築圖鑑:合院》(2013年)裡,他們剖析了10棟舊時常民居所,對於金門傳統建築與生活,早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想像。從傳統建築研究得來的養分,逐漸長成了他們活化自宅的樣子。

首先,他們把頹圮房子推掉重組,傳統金門老宅大量使用磚石,舊材料多可回收再用,如同積木那般拆掉再重組成新房。「古代房子的防盜性大於舒適度,所以很多合院就是不開窗的,所以夏季容易悶熱潮溼,季節交替會嚴重反潮,而冬季則有木門窗漏風的問題。」

微調傳統建築更加適應當代生活,陳書毅和李秀秀琢磨房子的「開口」,決定以130平方公尺的院子為核心,拿掉主屋的牆面,從一樓連貫到屋梁都採用採光與通透性較好的玻璃門窗,並且取消餐廳的外牆,使餐廳成為主屋與護龍之間的中介空間,打開封閉、導入自然環境,增加納涼聽雨的半戶外生活情趣。

 

屋頂向上三尺,我把合院生活立體化了

1樓平面的配置,主屋部分規劃為客廳與孝親房,護龍部分為餐廚空間,而孝親房採用雙開門設計,此為金門傳統合院建築的特色之一,如此一來,房間兼具通廊的效果,當雨天時可以利用室內移動。

為了讓生活動線「立體化」,他們也把屋頂往上提高3尺(約90公分),使得2樓可以利用木梁結構配置站立舒適高度的夾層通鋪,並以中介的空廊連接到如同屋中屋的私密主臥室,完成二代共居的現代生活空間。

挑高屋頂的決定,主屋因此成為尺度相當寬敞的大客廳,大面玻璃窗引景入室,具有回收系統的水院子,滋養一片綠意盎然。在護龍的上方,特意不使用傳統斜屋頂,改用鋼筋混凝土施作成平臺,白天晾衣曬被,晚上喝啤酒吹風的小天臺,從高閣小室看出來的風景,多了幾分愜意。

陳書毅說,看似顛覆的設計細節裡,許多靈感是得自老房子本身,舉例來說,餐廳的彈性隔間即來自大型三合院裡的「敞廳」,多年來測繪下來,他們看見古代人對於建築與生活的思考,久遠年代進行的增建或微調,告訴人們建築(尤其是老建築)並非只能一成不變。

 

打破僵化思維,通用設計概念因時制宜

在古蹟修復影響下,許多金門古宅的活化也受其影響,為了「修舊」杜絕現代性材料,反而遠離了活化老宅的初衷,當是為了適應現代生活。

「古宅全數『修舊如舊』是不對的,應該有古蹟以外等級的老宅可以因時制宜、包容各種改造的可能;我們想補充傳建獎勵制度的不足,以及導入當今設計的優點。」從「宜居」的角度考量切入,為老房子加入「通用設計」,讓全齡使用的老宅能夠達到真正的活用,繼續迎向下一階段的好生活。

 

Text/FunnyLi
Photo/里埕設計工坊

 

延伸閱讀:

【設計師的家】在台南十三坪間小宅裡,策展質感生活

【學建築】新風土建築──從2023普立茲克得主談起(上)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