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曾文昌

從17歲投入鐵工至今35年,25歲在租來的步登公寓屋頂,開創永燊達金屬鐵工廠。從早期做鐵皮屋頂代工到轉型精緻化服務,秉持不服輸個性,嘗試復原失傳已久的鐵窗花,至今完成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尤其以雲林口湖的13幅鐵窗花為代表作,被讚譽為「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的鐵作達人」,2018年出版個人第一本書《做鐵工的人》。

 

漫步舊城區的巷弄,轉角遇見老房子的第一眼,常被立面上的鐵窗花所吸引,如:台南新美街上布商公會的「南布」圖騰、彰化員林山葉號自行車公司的「山形」意象……鐵窗花不只是單純機能性的建築配件,更是一棟房子用以介紹自己的名片。

 

台灣鐵窗花復興運動

從日治時代起,大量流行於台灣的和洋式或洋式新建築,帶入新的建築工藝與配件,加以人民生活逐漸富裕,衍生出防盜的需求,使得鐵窗花普遍運用於建築,大約於1920~1940年代之間最為鼎盛。

然而,鐵窗花使用材質為「黑鐵」(碳鋼),其質地軟較容易彎折塑形,卻也容易生鏽腐蝕,保養不易,尤其在潮溼多雨的北部、山區或高鹽分的海邊,必須年年刷漆處理才行。也因此,當施工快速又易保養的「不鏽鋼」傳入台灣,便迅速取代黑鐵,使得鐵窗花退下了舞臺。

永燊達金屬負責人曾文昌回憶道,他曾從老師傅的口中聽聞早年製作鐵窗花的技法,「早期工具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扭折彎曲都靠手工敲打,而電焊用的銲條非常珍貴,店家得一支一支自製,所以也常用鉚釘來固定……」因為好奇心,他遂向老師傅請教,把所知分享在部落格上,吸引一位客人委託設計敬字亭圖案的鐵窗花,不久他又收到芃芓藝術工作室的邀請,為雲林口湖鄉椬梧社區打造鐵窗花,意外掀起一場鐵藝復興運動。

↑曾文昌受芃芓藝術工作室之邀,為雲林口湖鄉椬梧社區打造13面別出心裁的鐵窗花。

 

從舊到新的架橋思維

談到椬梧社區的13面作品,不同於傳統窗花規律且重複性的圖案設計,每一幅鐵窗花皆是轉化自藝術家的手繪圖稿,以奔放流暢的線條勾勒甘蔗、稻米、山水、醒獅團等社區生活元素……「我等同於是用鐵條在作畫。」曾文昌笑道。

然而,畫筆表現何其細膩,要轉化成鐵件之前,必須把圖稿進行簡化成為一個個元素,才能分別打造,直至最後焊接組合成一幅圖。

曾文昌表示,元素與元素之間需有「架橋」連結,架橋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利用細鐵條,二是利用高低差,來製造焊接點,「重要是如何修飾,避免破壞圖案。」

↑從事鐵工至今已逾30個年頭的曾文昌,從復刻走到創新,開發出自己的獨特技法。

 

打開鐵藝新領域

在委託案的磨練之中,曾文昌從復刻走到創新,開發出自己的獨特技法,是粗獷的鐵工,同時也是善感的詩人。他嘗試使用多種規格扁鐵,製造出線條的粗細感與層次感;或是在網子交錯處,利用焊功營造堆疊感、在鐵條上打薄與削尖,用於人臉表現,讓眉毛更像眉毛,使得鐵窗花的圖案更逼真,更增添抽象趣味。

↑曾文昌與設計師們合作共創,對於每個創作認真以待,也漸漸打開鐵窗花的應用廣度。

在新完成的《石門茶山6幅鐵窗花》,他挑戰全用不鏽鋼材質來彎折,並使用大量不同規格的鐵條,完成高複雜度的構圖,挑戰自己在琢磨鐵工藝多年的極致。

多年來,曾文昌與設計師們合作共創,對於每個交付的創作認真以待,也漸漸打開鐵窗花的應用廣度。現在,鐵窗花不只能安裝在窗戶上,更可以用於打造獨一無二的大門、界定空間的屏風、商辦空間的企業識別CI或是結合家具……有意義的圖案用令人懷念的工法再現於當代生活空間,成為喚醒情感與記憶的美麗妝點。

↑令人懷念的鐵窗花工法,完美融入再現於當代生活空間,成為喚醒情感與記憶的美麗妝點。

 

Text/FunnyLi
Photo/FunnyLi、永燊達金屬

 

延伸閱讀:

 

【侘寂美學】日本傳統工藝金繼 重修於美

【Glocalization】台灣工藝進化之道 傳統的融合與創新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