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拾五設計 Atelier Boter
由謝仲凱與胡文珊所創立,兩人於西班牙求學時期相識,2016年落腳屏東,其代表作品有屏東日曬製麵老店「長安製麵所」新門市、2019 年台灣設計展「屏東 YA」展場設計、屏東「大小港邊」工作室等,其中「大小港邊」工作室獲 Dezeen Awards 2022「年度小型室內工作空間」獎項。

 

在經手多處國內外設計案後,初為父母的「拾五設計 Atelier Boter」創辦人謝仲凱與胡文珊,親手在屏東打造自己的家。那是兩層4房的樓中樓,他們在房子建構初期,先將原本的格局重新變更,改為單層1房的寬敞格局,以心目中想要家的模樣,迎接他們第一個孩子。

重塑動線,打造屬於自己的起居空間

出生屏東的謝仲凱,在西班牙修習建築時期遇見來自吉隆坡的胡文珊,兩人在生長與求學背景的灌溉下,對於建築與空間的視野混融且平衡,可以看見許多創新的實驗。

在他們的家,可看見不同於台灣固有思維的設計,原本建商在32坪的樓中樓規劃上,採一層兩個房間的配置,兩人評估了自己「工作+起居」的生活型態後,將1樓主臥改造成兒童房,並把原本客用浴室改為儲藏室;再者,考量大家聚會的方式都是圍著餐桌與廚房聊天,因此將原本設定為客廳的空間改為餐廳,延伸出去就是陽臺。

2樓則更「大膽」將隔間思維拿掉,主臥室以布簾做成軟隔間,一旁的小客廳放上女主人的鋼琴與兩人座沙發,若往挑高的牆面投影,頓時就成了家庭劇院。

謝仲凱的工作室就在主臥的另一頭,工作時還可以抬頭平視著窗外放鬆,樓高6米的雙層小家庭,每個成員都有他們各自靜心與交流的空間。

 

傳統觀念反轉,創造節能通風小細節

對於在家工作的夫妻倆,餐桌代表著工作、用餐與育兒的生活核心,因此他們將餐桌後方的壁櫃設定為可隨手放置物品的高度,取代傳統會做到天花板的系統櫃,用餐時可隨手將筆電與文具放置一旁。

由於陽臺只有1坪大,他們很聰明地將陽臺的戶外磁磚延伸回室內,藉由腳的觸感與視覺巧妙延伸戶外空間。此外,捨棄了天花板,將管線收齊,保留原本的毛胚模樣,讓挑高空間更具優勢。

謝仲凱更以建築上常用的「拖開」施作手法,將牆面與物件分開,例如2樓的鐵件欄杆與牆壁有著分明的差異,縫隙在光線下產生獨有的光影,在建築上稱之「Shadow gap」。

另外,讓空氣流動的設計也是家的重點,像是比照胡文珊家鄉吉隆坡的常見設計,改裝吊扇取代立扇,空氣流動更全面也更散熱;上下層的樓板則使用沖孔板取代實心樓板,增加上下空氣對流。

夫妻倆也有自創的好點子,每扇門打上了孔洞,讓空氣在門開關時產生流通(類似台灣小吃店廁所塑膠門上的格狀縫隙);兒童房的門則設計成上下兩扇,小孩若在房間玩耍,兩人也能打開上面那扇隨時看顧狀況。

在屏東如此炎熱的地方,比照西班牙地區把竹簾裝在室外,先擋住日照有效阻絕熱氣,與台灣因為怕下雨把窗簾裝在室內的方式很不同,但有了通風與防曬的思維轉換,整體也達到了省電與環境友善的功能。

 

房子也需要Move on,才能關注當下

遍覽國內外生活模式的兩人,對於打造房子的觀念是非常有機的。謝仲凱説,台灣人認為房子裝潢好就是一輩子,買什麼都講求不會壞、耐用;但對不同國家的人而言,房子在每個生命階段都有不同使命,於是這對父母新手決定以15~20年為一個周期,選用對環境友善的物件與材質。

謝仲凱也為自己的家下了個注解:「不用去擔心未來,只需要關注現下需要什麼、建立當下的狀態。跟人一樣,房子到了一個階段也需要Move on。」

 

Text/KC
Photo/拾五設計 Atelier Boter(攝影@林科呈)

 

延伸閱讀:

【學建築】建築師自宅開箱 空間是個人的延伸

【學建築】丹下健三故居 和洋共融的傳承與創新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