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求健康,近來自然農法成為顯學,配合著氣候節令的耕作者因地制宜,讓一切農事物回歸自然與根本。自然農法也有所謂流派,在各門各系當中,目前台灣最普遍的有起源於澳州的樸門農藝,來自泰國的KKF自然農法,以及由日本傳來的MOA自然農法與秀明農法。

樸門:農作變成一種生活態度

在台灣的自然農法中,大家對樸門應該不陌生,這是從澳洲起源的一門哲學,從農業出發,然而涵蓋的層面包含了經濟和社群,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他們發掘大自然的運作模式,再模仿其模式來設計生活,發展出一套的生態系統,例如在自己家栽培作物,收成後以堆肥的形式回歸菜園,這樣的循環不僅有助於解決環境問題,且完全落實在生活中。

目前許多都巿在實作的「創造可食用地景」,在地下道上方、人行道旁甚至自家陽臺種菜的概念,即是來自樸門。現代大部分人都住在都巿裡,也有人一生從未見過稻穗在微風中輕搖的模樣,自然農法的盛行讓人們與農作物的關係更密切,除了更知道食物的由來,若有行動力,即使住在巿中心,也能利用簡單的方法,小試一下自然農法,體驗四時耕種的樂趣。

KKF:種子可說是農作之本

KKF自然農法的技術著重在「稻種」,認為好的種子是關鍵,他們自己選種、育種、留種。在即將收割的水稻田中,細細挑選出健壯、結穗良好的植株來育種,在他們的農田裡,會隔開獨立的一區作為育種之用,育種區也不施予任何肥料。

KKF自然農法的另一特殊作為是用微生物菌水來製作低成本及再生資源的液肥與堆肥。他們到森林或未經開發之土地採收乾淨土壤,加入米糠及糖蜜微生物菌液製作材料,放回耕種的土地,用以改善土壤,活化土質,回復土壤應有功能。

秀明與MOA:重整土壤生命力

同樣主張自家採種的還有來自日本、被台灣許多現代農民採用的秀明自然農法,這派認為育苗場的種子可能有殘留的肥料,也認為自家土地取得的種子最能適應當地生長。不過秀明自然農法「不施肥」,連有機肥料都不放,只採用該地的落葉堆肥,把枯掉的雜草樹葉放在採光通風良好的溼土上,花數個月讓它腐植化。

破除對堆肥的迷思是秀明農法的核心,他們認為落葉堆肥不是要給作物營養,而是要保護土壤。世人都以為堆肥是要增加養分,但堆肥是為了不讓土壤變乾、變硬,日光強烈的地方需要堆肥讓土壤軟化,反之如果土壤溼潤,自然鬆軟,未必需要堆肥。

MOA自然農法與秀明農法師出同門,都源自日本宗教家岡田茂吉,然而MOA在堆肥上比較有彈性空間,他們將作物翻犛入土壤中作綠肥,也使用動物排泄物加上泥土、礦物質混合做堆肥,或是用各種天然資材增加地力,防治病蟲害。

此外,MOA還講求連作不輪耕,有些農法在土地耕種一段時間,肥沃度下降以後會先休耕,等地力回升以後再種,而MOA則認為連作越久,土壤和作物會彼此適應,作物會越長越好。

儘管門派不同,有著重土壤的,有模擬大自然的,也有從哲學出發的,各路流派種植農物的細節不盡相同,然而學習以回歸自然的方式種植農作物,人們有安心的食物可以享用,更能與大地一起健康,是各家自然農法最終追尋的美好境界。

 

Text/GinGin
Photo/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好生活】自然農法 向大地取經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