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姚仁祿

名片上的職稱是「創辦人/酋長」,以多元身分優游於設計、媒體、公共服務、學術等眾多領域,並透過許多平台與媒介持續提供建言。相信創意可以讓世界更富、更美、更好,更相信善與勤,將是通往未來之路的解答。

 

在姚仁祿創辦的大小創意集團門口,高懸著「天道酬勤」的書法橫軸,褪了豔色的紅紙應是有了年頭,然真理從不因歲月流轉而湮沒於塵世。

姚仁祿一直是台灣社會的意見領袖之一,對創意、設計與思考有許多獨到見解,廣泛而大量的閱讀幫助他累積種種觀點。身為眾多領域的董事與顧問,各種普遍定義為社會賢達的身分於他如浮雲。「身分就是個牌子,這就是為什麼我的名片上寫的是『酋長』。重要是對方必須相信你,所以你做的事都必須要獲得信任。」若面對完全陌生的人,姚仁祿靠的是底蘊。

多聞,持續積累知識及學問

「美國有一位暢銷書作家Malcolm Gladwell,他在《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這本書中一直談到1萬小時的概念,意思就是說你所看到的天才,都是因為他經過1萬小時的苦修。」姚仁祿算過,每天努力做一件事持續8小時,不周休二日要3年半、周休二日要4年多,「你就可以想像那1萬小時有多難。」

以「勤」為基礎的努力與修行亦有法門。《楞嚴經》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是姚仁祿累積思考能力的法門。「聞不一定是看書,以現代人來說,看電影、看TED演講都是聞。」資訊社會從不缺少訊息來源,問題在於接收的角度、深度與廣度不足,「閱讀讓你可以跳進去作者的腦中,探索別人理解、判斷、觀察的方法,可以說思考的能力是從閱讀而來,所以要多聽、多看,多閱讀。」

深思,思考不同面向的論述

經過了神農嘗百草般的廣泛閱讀,下一步是開始思考作者/編劇/講者為何提出這樣的主張。

姚仁祿語重心長地說,「台灣的教育從小就要求以選擇題和是非題作答,問答題很少、作文更少,思考的能力慢慢地受到教育的侵害,弄不見了,所以我們更應該鼓勵大家思考。」當思考過後,可能會歸結出屬於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些想法是對的是錯很難說,所以要修、要去練習。」

勤修實行認同與習得的觀點

 他以學游泳舉例,不游就不知道會不會沉下去、換氣會不會吃到水,「你讀到了、想清楚了或是還想不清楚都要去做,做了以後才會知道:原來我的思有盲點,或是應該修正。聞思修一定要不斷地連貫起來,只有想的話沒有辦法驗證。」經過多聞、深思、勤修,日積月累,終能有成,「底蘊其實就是聞思修一直不斷地累積的。」姚仁祿淺淺一笑,溫潤而澤。

閱讀,慎選放進腦裡的營養品

近年姚仁祿關注的議題,他同樣依循著聞思修的法門思考解決之道。「世界為什麼變成這麼亂?其實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我們的腦袋亂掉。未來該繼續亂下去,還是要讓它適可而止?這是我很有興趣的。」

在《人、演化、大腦》一書中提到關於人腦與人類演化的過去、現在。「為什麼我們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更重要的是我們的下一步是會因為聰明而把自己毀了、還是聰明到可以演化成下一個階段?」姚仁祿認為,所謂的下個階段,是讓腦結構跟腦神經系統的連接方法產生變化,那個變化會讓我們演進到另外一種更文明的人。

在演進之前,要如何遏抑「亂」對於大腦的負面影響?「我想,就是講故事。」智人與過去曾同時存在的其他幾種人類最大的不同,在於可以透過詞彙、反應、表述情感等方式溝通,讓他人可以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透過侯文詠介紹而閱讀的《故事的解剖》一書,讓姚仁祿對講故事有了更深刻的認知與想法。

亂不僅存在於個體,更存在於你我生存的環境。「5年前Bill Gates曾在TED的演講《The next outbreak? We’re not ready》上說過,世界上隨即會發生許多變化,尤其是傳染病,但我們並沒有準備好。」姚仁祿提到,在《共病時代》、《下一場人類大瘟疫》等兩本書中提及各種傳染病的問題,「疫苗並不會是解決問題的一切答案,其實所有事情都有其形成的條件,原因仍在,那就還會有下一種疫情發生。」

姚仁祿更認為,傳染病不只存在於身體被病毒感染的型態,人類大腦因所見所聞造成的傳染病其實更加嚴重。「這種傳染病目前為止幾乎無解,有沒有任何方式可以找到解決方案?其實我沒有答案。」

也許眼下未有定論,或許答案仍遙不可知,但姚仁祿始終堅信:「勤不是每天上班而已,而是能不能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前程漫漫,路向何方?天道酬勤、地道酬善,或許正是通往未來的明燈。

 

▋延伸閱讀:
【居心誌】人物專訪 ✕ 姚仁祿

 

Text/Anya Lin
Photo/葉仁傑

 

延伸閱讀:【看人物】姚仁祿:永續,是價值的無限延續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