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5 月 21, 2020 | 居
隨著全球人口數量快速成長,以及環境的密集開發,從1980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提出「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起,身處在高度能源損耗的建築界,也將之列入思索重點。關於空間體驗、材料應用與生活哲思的變革於焉展開。 然而,今日眾所推崇的綠建築並非一蹴而及,20世紀美國傳奇建築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正是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開創草原式風格...
by editor | 5 月 11, 2020 | 居, 愛閱讀
近年來,台灣各地陸續出現許多特色圖書館,從綠建築北投圖書館、充滿現代藝術感的大東藝術圖書館、自然風格的辜振甫先生紀念圖書館和網美勝地的龍岡圖書館等。圖書館不僅成為城市空間的閱讀角落,更成為城市令人關注的新地標。 而坐落在台南市新營的國圖南館,是國家圖書館於南部的分支機構,基地有著高聳的雨豆樹群及阿勃勒林蔭道,逢花季時,成片綻放的金色花海,是在地極富特色的迷人風景。...
by editor | 4 月 24, 2020 | 居
「住宅是所有人一輩子買的最貴的產品。」這句台灣人普遍無法辯駁的話,到底有沒有其他答案的可能性—這正是合作住宅所要探討的議題。 隨著當前世代不同的社會結構、家庭組成、經濟價值浮現,大量單身家戶,使得居住發生個人化、原子化、孤獨化的轉變。長期推動社會住宅倡議的OURs都市改革組織(註1)秘書長彭揚凱指出,傳統住宅與家庭綁定的情況已不再,網路新世代的社群觀念與共享經濟,先是在台灣催生了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與共生空間(Co-Living),漸漸溫熱起歐美合作住宅的議題。 社群主義的住宅新關係...
by editor | 4 月 5, 2020 | 居
孤獨,是老年生活不可避免的議題,改變居住的方式,或許也能協助我們解決這個難題。 新興於英國利茲的LILAC合作住宅位於英格蘭利茲(Leeds),最初是由5個利茲居民所發起,他們在2006年興起了合力造屋的想法,希望可以打造一處既能滿足群居,又同時保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適宜撫養子女,也適合在其間安然老去的全新社區模式。...
by editor | 3 月 30, 2020 | 看人物, 居
你想要一個什麼樣子的「家」?一百個人應該會有一百種答案。這一點,經年累月採訪並記錄關於生活與住宅一切的林黛羚正是深有所感。「看了許多人不同的生活模式後,會發現對家的條件與需求確實因人而異。」 認識自己:設計家的第一步 林黛羚笑著拿自己做例子:她曾經堅信,歸園田居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但身為都市小孩的她,實際體驗過打工換宿、租賃市民農園後,才發現想像與現實的差距一點也不浪漫。...
by editor | 3 月 27, 2020 | 看人物, 居
Profile 林黛羚 是家生活的研究者,也是生活場域的觀念生產者。 景觀建築系畢業後,任職居家雜誌及旅遊雜誌採訪編輯多年。 探討關於生活與住的一切,以其擅長的方式持續傳遞正向價值。 著有《在家CEO!賺進後半輩子從家開始》《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等書 「大概從5、6年前開始,我觀察很多屋主後發現:家,是一個用來住到老的空間。」陽光灑落的午後,林黛羚悠然地侃侃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