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是許多老台南人熟悉卻常覺得無以言說的地點。這裡最早是一處供漁船停靠的運河盲段,1980年代它曾經風光一時,有冰宮、有戲院,是台南最新穎的商業大樓和地下街區;後來,一把無情大火燒掉了它的風光,加上中正路街區的沒落,彷如荒城一般的大樓,成為台南市民不想提及的角落。

閒置10年之後,台南市政府為翻轉都市景觀,在2014年正式拆掉這棟大樓,以「府城軸帶」舉辦國際競圖,由獲得勝選的荷蘭MVRDV與台灣都市里人規劃設計,給這個街區一個全新的面貌,並以「河樂廣場」為名。

一般都市精華區的再造,基於經濟發展的考量,多是以商圈、經濟廊帶為建設首選,但台南市政府為了找回城市和自然的連結,耗時5年,將總面積廣達1.54公頃的土地,規劃作為台南市區最大親水公園。

 

台灣都市里人李麗如建築師表示,「建築是城市的記憶,不該是擦拭抹白的破舊立新,而是要從保護歷史舊址的方法帶入,讓改造後的公園可以新舊並存。」此一作法不僅可保留了台南市民難忘的童年快樂時光,也能讓塵封已久的運河歷史情境回到現代,在地產業更可透過文化及歷史議題重新再生。

承續歷史的潟湖親水公園

設計團隊以潟湖為概念,將原中國城商場的地下停車場,改造成以都市景觀水池及以茂盛當地植物襯托為主的下沉廣場,同時也把已被拆除的中國城建築及建材回收再利用,減少新建工程的碳排放,落實循環經濟理念。

此外,更把保留部分遺址的原商場地基,從公園和潟湖中突顯出來,如同重現羅馬廣場遺址的公眾交流場所,既延續關閉運河盲段改建商場的這歷史決定,也為台南市民創造新的視覺記憶地標。

李麗如指出,在開放式的親水生態公園裡,景觀水池用水為採用雨水回收水過濾再利用,並於地下二層設置大型蓄水及滯洪池,達到都市減洪的功效。為配合台南地區的區域降雨量,景觀水池還可視季節雨量做多功能使用,冬天是可散步休閒的廣場,夏天則儲水成為兒童玩樂的親子戲水池,周邊還興建可眺望安平夕照的高塔,讓區域性的微氣候調節功能,減少都市熱島效應。

被譽為世界七大令人期待公園設計的「河樂廣場」重現了原本城市與水岸的關係,更創造了循環經濟的新典範。美麗的水色風光和孩童的歡聲笑語,再次重寫了屬於台南的城市記憶。

 

Text╱Iain

Photo╱MVRDV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