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下半年,台灣有兩場設計重磅展覽接力開展:一是松菸的「紅點設計獎巡迴特展:台灣當代設計」;另一是首次移師彰化的「2025 台灣設計展」。前者帶領觀眾以國際視野檢視新世代創造力;後者深入田野,以地方為題,把彰化、鹿港與彰南變成設計的敘事場域。閱讀以下兩場展覽,窺見台灣設計在全球與在地之間舞動的可能。
設計的國際語言:紅點巡迴到松菸
紅點設計獎(Red Dot Design Award)源自德國,創立於1955年,是世界三大設計獎之一,被視為設計界的國際風向標,得獎作品不僅能在德國埃森的紅點博物館展出,也會巡迴世界各地亮相,是一場將創意、功能與美感集合在一起的國際盛宴,也是觀察世界設計脈動的最佳窗口。
暌違十年,紅點設計獎帶著光與熱重返台灣,這一次,在松山文創園區的台灣設計館盛大展出,177件來自台灣的獲獎作品,像是一座小型星系,閃爍著創意與功能的光芒。展覽橫跨產品設計、品牌與傳播設計、設計概念三大類型,實體作品46件、數位作品131件,每一件都在低語:這裡,是台灣設計的當代縮影。

↑紅點設計獎是世界三大設計獎之一,長期以來扮演著設計專業的風向標,為全球產業發展提供具國際標準的評價基準。
走進展場,第一眼映入眼簾的,是電競記憶體的炫彩燈光、曲線螢幕的未來感,以及大型透明螢幕上浮動的資訊。科技與美學在這裡交會,每一個按鍵、每一個曲線,都是設計師對未來生活的想像落地。台灣在紅點的舞臺上,不只是技術實力的展示,更是對「性能與美感並重」的宣言。
除了科技產品,展覽也在永續與包裝設計上花心思。創意包裝不僅讓開箱成為一場儀式,也讓回收材質發揮最大效率──設計在這裡不只是漂亮,而是實用、負責任,甚至帶著一點俏皮感。當你拿起這些作品,你幾乎能感受到設計師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巧思,那些小小的折線、材質的選擇,都是對生活的柔軟回應。
策展人 Jova Zec 提到,台灣的強項在於科技與電競產品,但亮眼的設計並不侷限於此,177件作品如同一張立體地圖,從原型到概念,從品牌視覺到產品實踐,呈現出台灣設計師如何在全球舞台上自信表態。這場展覽,不只是作品展示,更是一場對話──設計師與觀眾、台灣與世界之間的對話,向世界宣告:我們不只是跟隨潮流,而是創造潮流。

↑紅點設計獎是設計能量躍上國際舞臺的重要推手,此次展出177件來自台灣的獲獎作品,像是一座小型星系,閃爍著創意與功能的光芒。
Info紅點設計獎巡迴特展 —「台灣當代設計」
時間:2025/9/16~11/16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
感受城市脈動:設計帶路彰化行
自 2004 年起,「台灣設計展」每年透過公開徵件與各縣市政府合作,串連中央與地方資源,展現設計如何融入城市治理。22年來,它累積超過3千萬參觀人次,成為全台最具代表性的設計盛事之一。今年,設計展首度移師彰化,以「彰化行(((CHANGHUA)))」為主題,打開百年沃土,描繪城市未來藍圖。
「彰化行」的意義,不僅是地理坐標,更象徵彰化從歷史物流、產業與文化交匯的總行,向世界展開智慧對話。這裡三百年的城市發展涵蓋山、海、河與平原,孕育農、漁、牧、工業、能源等多元產業,是全台生產與流通的重要樞紐。「2025台灣設計展」希望透過「未來式企業思維」,將設計導入城市治理,從產業到生活,再延伸至國際連結,呈現一座兼具創意力與行動力的彰化。
展覽主視覺由「永真急制」操刀,取「行」字的「涵括」概念,將地方百工百業與多元文化抽象化為現代符號。「行」字拆解成「((( )))」,象徵交流、傳遞與附加價值。主色以藍綠、橙紅與金色漸層,呈現彰化海天交界的地景與城市色彩,副視覺則延伸出36組半抽象幾何圖像,各展區因此擁有獨特的視覺語彙,翻轉外界對彰化的印象。

↑展覽主視覺由「永真急制」操刀,取「行」字的「涵括」概念,將地方百工百業與多元文化抽象化為現代符號。
動態主視覺由「空集設計 Nulls Design」鄭凱文打造,漸層色彩沿海天交界推向天際線,象徵城市持續向前、進步與擴張。「((( )))」符號在動態中生出無限想像,彷彿經濟脈動、搖曳花卉、冉冉升起的香灰,展現生產地景、萬物流通與人與土地的連結。
這次展出場域橫跨彰化市、鹿港鎮、田尾鄉、田中鎮,設置彰化、鹿港、彰南三大主展區,並串聯周邊藝文空間、特色商圈與公共場域,打造不間斷的城市展演。從縣立圖書館到鹿港公會堂,從田尾公路花園到彰化國際展覽中心,穿梭於主視覺的光影裡,仿佛能聽見這座百年城市的脈動,感受設計如何介入城市、影響生活、開展想像,將過去、現在與未來串連成一條延伸無垠的道路。

↑彰化展區之一的「永續行」,結合循環設計與科技應用,探索環境共生可能。(圖片出處:日常經典,REBIRTH回收帆布袋包)
Info
2025台灣設計展
時間:2025/10/10~10/26
地點:彰化、鹿港、彰南三大展區
Text/慕昊
Photo/張浩瑋、彰化縣政府、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日常經典
延伸閱讀:
【建築大師在台灣】Zaha Hadid:圓周有360度,那我們為什麼只堅持其中一個方向?
【看展覽】島嶼之間的設計語言──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25的建築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