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茶金》到《流麻溝十五號》,連俞涵以細膩的表演屢獲金鐘獎肯定,奠定「時代劇女王」的身影。然而,卸下角色,她始終是一位與書為伴的讀者。小學起便迷戀借書的樂趣,大學時選擇在書店、圖書館流連,只為在書頁間呼吸。成為演員後,她讓閱讀成為想像的翅膀,寫作成為心靈的出口,把日常都過成文字的風景。

 

在書頁之間,尋回一個人的宇宙

若要追溯最初的夢想,「文字,或許比表演更大。」

連俞涵回想,童年時,因為電視遙控器總是被弟妹搶走,她選擇躲進房間看書。從床邊故事、錄音帶,到自己迫切想認字、抄報紙,那份對文字的渴望早早埋下。當她終於在小學圖書館自由挑選書籍時,心裡湧起一股喜悅:「我不用再等別人念給我聽,可以自己決定要讀什麼了。」

也因此,人生第一組牢記的號碼,不是身分證字號,而是小學時的借書證號碼。「因為借太多次了,連條碼都記下來。」從教室小圖書採自助借書機制的「借書尺」,到四樓圖書館的浩瀚書櫃,連俞涵一路從書中長大,也因此被同學戲稱是「書蟲」。

原本嚮往成為編輯,沒想到因緣際會考上戲劇系,從此走上表演之路。連俞涵坦言,角色讓觀眾認識她,社群上的文字又讓出版社看見另一面。「我本來想著要在書裡出現,結果繞了一圈,還是與文字相遇。」對她而言,寫作是一種可以一個人完成的安靜幸福,回到孩提時那段一人一書的時光。

 

文字如光,閱讀成為生活的風景

大學時,連俞涵到書店、圖書館打工,只為更貼近書本的誕生與流轉。「我想知道一本書如何被擺放、分類、甚至如何貼標籤。我也喜歡觀察哪種書容易被選、哪個索書號在哪個區域。」這段經驗讓她累積了對書的敏感度,這份執著,最後也延伸到自己的作品。從封面設計到與編輯的合作,她總希望能參與每個細節,讓書籍成為最貼近心意的樣子。

這份對書的執著,延伸到探索各地特色書店。訪談中,她分享了自己對書店空間的喜愛。「三貂嶺的河光書店對我來說很特別,有古老建築、磚牆,還有一個浴缸。」她笑著解釋:「我喜歡泡澡,思緒會更清晰,也會想書裡可以寫什麼。」她甚至將泡澡、山野旅行與書的靈感結合,孕育了《水工讀生》這本書的構想。

「在清淨的空氣、自然環境或水中,腦袋會很清楚,思緒也會跳出新的火花。」連俞涵表示,書不只是閱讀,還有場所、光影、氣味,這些都是閱讀的一部分,她的創作正是在這些片刻中萌生,文字與生活緊密交織。

「閱讀,是我可以獨處、做自己的時光。」連俞涵笑著說,繁雜世界給的是壓力,而閱讀帶來的卻是沉澱與力量,一頁接著一頁,不僅貼近自己,也讓她更有力量去擁抱這個世界。這樣的文字養分,溫柔而堅定,也讓她在表演與寫作間,活出自己的光影宇宙。

連俞涵推薦書單:
◎連俞涵《水豚工讀生》
◎連俞涵《女演員》
◎連俞涵《一邊夢遊,一邊鎌倉》
◎連俞涵《山羌圖書館》
◎杉井光《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博胡米爾.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
◎向田邦子《宛如蛇蠍》
◎平野啓一郎《日間演奏會散場時》
◎鍾曉陽《停車暫借問:趙寧靜的傳奇》

 

《名人書房》連俞涵:因為閱讀,我才有能量去面對世界

 

《名人書房》社群
▸ YT
▸ FB  
 IG 
▸ Podcast 

 

▍名人書房線上書展

 

▍重溫《名人書房》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
第四季
第五季
特別篇
第六季

 

Text/Y.S
Photo/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延伸閱讀:

【名人書房】封德屏:培育年輕創作者,促進世代對話

【小書房】樹木是通往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