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京都與大阪,一個是千年古都、一個是天下廚房。作為日本的文化象徵的關西雙「府」,究竟藏有多少你不知道的「故事」?由全台第一家歷史專門新媒體《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透過深度的歷史考察,檢視這兩座對不少台灣人來說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城市,像是人山人海的景點清水寺,過去竟位於京都之外?有「天下廚房」之稱的大阪,什麼都能炸的「炸串」其實起源於東京!即便你是去了無數次的京阪的遊人,仍能在《表裏京阪:走讀日本!千年古都的文化索隱》這本書中發現令人意想不到的驚人及有趣資訊。


 

提起京都漬,日本人都會立即想到三大京都漬:「千枚漬」、「柴漬」、「酸菁漬」。三者都是去京都遊玩的伴手禮首選。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三大漬物的特色、作法與各自的小故事。

 

  • 千枚漬(千枚漬け)

 「千枚漬」是將蕪菁切成薄片,並用鹽、醋、昆布醃漬而成。不過可不是任意一種蕪菁都行,唯獨京都特有的「聖護院蕪菁」才有被做成千枚漬的資格。聖護院蕪菁顧名思義,是京都聖護院地區農家改良後的品種,也是日本最大的蕪菁。

相較於後面兩種漬物,千枚漬的誕生歷史較晚,一直到江戶時代末期(1865),才由天皇宮殿中擔任廚師的大藤藤三郎所開創。當時,大藤從宮中的醃蘿蔔得到靈感,並應用在聖護院蕪菁上,發明了千枚漬。明治維新後,大藤轉行當起漬物商人,千枚漬也成為家喻戶曉的漬物。

千枚漬要怎麼做呢?首先要將聖護院蕪菁削皮切成薄片,層層疊入木桶中用鹽醃漬,上千片蕪菁堆疊在一起的景象,也正是千枚漬的名稱由來。等蕪菁熟成後再加入酒、味醂、醋、昆布,用壓菜石加壓幾天,千枚漬也就完成嘍。

聖護院蕪菁的爽脆口感,加上醃漬過後酸酸甜甜的味道,讓人一片接著一片停不下來。千枚漬不只可以搭配飯菜,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吃法,例如包著烏魚子或煙燻鮭魚食用等,都別有一番風味。

 

  • 柴漬(しば漬け)

 「柴漬」是用茄子、小黃瓜等蔬菜,加上紅紫蘇葉和鹽進行醃漬製作而成。其獨特的紫紅色外觀來自紅紫蘇葉的色素。柴漬的發源地在京都大原,大原盛產紫蘇,許久以前就將紫蘇作為保存食物的醃漬材料。

柴漬的名字來源,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末期(1185),當時的皇太后平德子在經歷戰亂後,選擇隱居於大原地區的寺廟。當地居民向她獻上使用紫蘇醃漬的醃菜,德子非常喜歡,便將其取名為「紫葉漬」。由於「紫葉漬」和「柴漬」的日文發音都是Shibazuke(しばづけ),柴漬或許也正是由此得名吧。

製作柴漬的方法,是先切碎蔬菜和紫蘇,再與鹽巴一同放入木桶中,並壓上醃菜石,發酵一個月就完成了。紫蘇獨特的香氣與發酵過後的酸味,讓蔬菜的味道更加豐富多樣,搭配飯菜之餘,也可以當作下酒菜食用。

 

  • 酸菁漬(すぐき漬け)

  「酸菁」對多數人來說可能很陌生,其實它也是蕪菁的一種,屬於京都的傳統蔬菜。酸菁帶有獨特的酸味,通常只用於製作醃漬物,因此在日本,當人們說到「酸菁(すぐき,Suguki)」時,指的通常是酸菁漬。

在豐臣秀吉統治的時代,酸菁是只有上流階級才能享用的稀有蔬菜,農民們也只能在京都的上賀茂地區種植,種子禁止流傳到其他地方。直到明治時期的一次饑荒,為了幫助受困的民眾才公開了酸菁的生產方式,並從此開始普及。

到了降霜季節,酸菁根部裡的含糖量會增加,所以從11月中旬到1月,是最好的採收期,酸菁漬的製作也由此開始。首先得將酸菁用鹽水浸泡一個晚上,然後裹上鹽巴,再加壓一個禮拜。最後,把酸菁放入稱為「室」的高溫空間中,用一個禮拜的時間讓乳酸發酵。等熟成完畢,再拿出來冷卻就完成了。

酸菁漬的酸味帶有豐富的層次感,卻又相當清爽,通常用來搭配白飯、茶泡飯等食用。對台灣人來說,京都漬或許是相當陌生的名詞,但小小一塊漬菜,卻承載了京都的歷史文化。畢竟唯有京都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佛教的盛行、到防腐的技術,各項因素的機緣結合,才能造就京都漬這一特殊的飲食結晶。

幾百年過去,在今天的京都,我們依然能看到許多商家攤位上的一包包京都漬,依舊受到顧客們喜愛。儘管食物保存的技術發達,醃漬的功能意義不再重要,我們依然離不開京都漬那獨特的風味。(文‧小松俊)

(本文節錄自《表裏京阪:走讀日本!千年古都的文化索隱》,天下文化出版)

 

《表裏京阪:走讀日本!千年古都的文化索隱》
作者:故事
出版社:天下文化

 

Editor/小島與松
Photo/天下文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趣生活】閱讀,由一座城市啟程

【小書房】完全沒有隔間的家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