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生活的質感是由細節構築而成,好設計也不是僅可遠觀的藝術品。
2024年,《居心誌》推出全新單元「日用好設計」,扣合生活與設計,從日用選物中看見設計的價值與真義。
我們將邀請各界達人,透過獨到的眼界經驗與美學觀點,挑選出私心鍾愛的的5樣日常設計小物,分享他們的生活用物學。
透過這個單元,讓更多人深切感受:美學不是陽春白雪,而是日常所見所得,進而習得如何藉由設計改變生活、豐富生活的趣味與歡喜。

 

生活的質感與美感,是由各種細節元素與物件組成。設計並非漂浮於空中的想望,更是落實在手中的各種物件。建築、空間、家具、器物……這些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設計,以無數的細節與巧思建構組成,它們不僅提供了功能性,更提供了美感的愉悅。

從桌上的文具、廚房的道具,到浴廁用品,其實都藏著設計師的各種巧思。尋得那些既合日常之用且具恆久之美的物件中、享受它們,正是覓得美好生活的絕佳起點。

 

日常用品中的時代印記

設計(Design)的字源來自拉丁文designare,有標記、追蹤、繪製、展示、安排、執行之意,連語源的原意都如此龐雜不定,似乎也不難理解,為何人們對於設計乃至於好設計的定義始終莫衷一是。

可以確定的是,為了創作出能夠滿足特定目的、認知的演變與層出不窮需求的物品,當設計落實於日常用品之中,從外觀形貌到製作技術、材質構造及使用方式皆逐步適應當代,切實地顯露出一個時代的社經狀況、生活習慣與品味

 

回歸使用原點的好設計

 20世紀初,日本在柳宗悅、濱田莊司等思想家的推動下興起了民藝運動,他們深信工藝的美感並非只能存在於美術館中,平實的日常生活器具中亦有質樸實用之美。

「『用即美』的概念可以對應到西方現代主義主張的『形隨機能生』,兩者同樣育生自對於工業化時代可大量製造的反思,其著眼點卻不盡相同。」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指出,民藝有一部分是主張以保護手作對抗大量生產,現代主義則是透過可一致化、規格化的量產大規模地改善人們的生活,「而兩者皆是要回歸使用的原點,也就是造型要由機能決定、從好用去思考。」

呼應法國字典權威《小拉魯斯字典》(La Petite Larousse)對設計的定義:「一門以創造物件、環境、圖形作品等的專門訓練,要求兼具功能性與美感,且要符合工業生產的必要條件。」單純以視覺美形出發的「設計」固然存在,若脫離以機能為原點、以生活為依歸的思考,還能否經得起歲月與潮流的淘洗?又或極為精巧卻價格不菲,不符平易、平實的日常之用,使用時難免失去自在自得之心,也遑論是否具備功能性了。

設計惟有回歸「用之美」,隨著日日月月歲歲年年中持續地使用、保養、欣賞,享受每一個物件各異其趣的觸感與質感,在多樣的表情中感受深蘊其中的魅力,享受與歲月一起變化的時間魔法,進而變化出隨著不同季節與場合的繽紛多彩搭配,在舒適自在的相伴中醞成豐富生活的契機。

 

形隨機能生的與時俱進

隨著需求與思潮不斷隨著時代演進遞嬗,設計當然也需順應發展推陳出新。

「以葡萄酒器為例,奧地利品牌RIEDEL率先在義大利侍酒師協會的協助下,設計出能以杯身形狀將酒味酒香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而加乘的一系列專業酒杯,就是非常典型的『形隨機能生』的思考。」葉怡蘭指出,此舉固然徹底改變了葡萄酒世界的品飲概念,然而,如此複雜的系統是否真能適用於千姿百芳的葡萄酒樣貌?萬千葡萄酒愛好者又是否真能負擔得起龐然杯型?「於是近年人們又開始回頭接受通用杯的概念,像是Zalto即以精準且符合專業的思考踏實地符合一般人的生活所需,也是『形隨機能生』的與時俱進。」

 

隨手小物都是設計好物

隨著需求不同,日用好設計的定義自然因人而異,然而,惟有在持續認真且專注思考如何讓生活更美好,才能在自我覺察與自我認識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將會帶來生活上與心靈上的樂趣與安頓感,也能透過日日的探索與相處構建出由舒心好物環繞包圍的專屬領域,在全然的安適中感受不役於物的自在。

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近十年來致力於推廣閱讀與建築教育,更於《居心誌》分享關於設計、人文藝術的種種觀點與樂趣,從生活點滴之中領略美之所在。2024年,《居心誌》推出全新單元「日用好設計」,邀請各界達人以獨到的眼界經驗與美學觀點,分享他們的生活用物學以及設計小物選品,讓更多人深切感受:美學不是陽春白雪,而是日常所見所得,進而習得如何藉由設計改變生活、豐富生活的趣味與歡喜。

 

Text/林蔚秦
Photo/葉怡蘭、PEKOE食品雜貨鋪、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識冠德】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簡單幸福,真滋味

【葉怡蘭專欄】裝罐上癮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