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出走的渴望終於能不再宥於疫情與距離的限制,當走出常軌成為實現夢想的途徑,是該打開書頁、走向世界的時候了。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的「Have a Book Date」系列活動,今年除了旅行書展、旅讀分享及公益募書等精采活動,閱讀沙龍系列更邀請到邱一新、李桐豪、葉怡蘭等知名作家,以旅遊為主軸,從不同切入點分享旅遊與閱讀於生活與人生的意義。

 

邱一新|讀書讓我成為旅人,旅行讓我回去讀書

首場於高雄「書店喫茶一二三亭(ヒフミテイ)」舉行的講座,由身兼資深媒體人、旅行作家與品牌經理人的邱一新,以「委託旅行—有關旅行的重新定義及其背後的思維」進行分享。

「讀書讓我成為旅人,旅行讓我回去讀書。」美國作家保羅索魯(Paul Theroux)的名言,是邱一新此生奉為圭臬的座右銘。在事業巔峰從媒體業高層驟然被離職,歷經失落徬徨後轉戰烘焙業專業經理人,人生的起落就像一場充滿意外的旅程,這一路上始終伴隨著他的,正是旅行與閱讀。

身為資深旅人的邱一新,於美國留學時期就有過「洗盤子走遍美國50州」的奇想,成為媒體人後更體驗過周遊列國、搭乘國際航空聯盟航線繞著地球飛一圈半、投宿於南極科學研究站等極為特別的經驗。

曾有位讀者因他的著作《人生的旅行存摺》中一句「把存款變成回憶,把回憶存在世界各地」的文字深受感動,多次邀請邱一新協助自己企劃一趟以其偶像發明家愛迪生為題的旅程,儘管當時的他曾多次以工作忙碌為由婉拒,最終卻因職涯突然中斷而有了接受委託的可能。這趟在生命低潮時終赴實現的不尋常的旅行,彷彿是提示著他:生命將有空間接受更多體驗。

▍2023冠德Have a Book Date 閱讀沙龍 – 邱一新

 

李桐豪|遠方何在?遠方就在心裡

由旅行作家暨資深記者李桐豪於台中宅樂咖啡 Zeller Coffee 大墩旗艦店的分享,則是以「打卡、OUTLET、一蘭拉麵、你說,旅遊還能有什麼?20、30、40,3個世代,17本書,五種旅行方式提案」為題的探究與思索。在以生命時間軸為基礎的分享中,李桐豪以個人的生活經驗出發,暢談20多年來對於旅行的認知與定位的改變,從文藝青年到文藝大叔的所思所感與閱讀書單。

20歲的旅行是探索世界、是小鎮青年對遠方的嚮往。在此時的心理狀態下,旅行與遠方本身就是一種憧憬與渴望。大學時代的李桐豪行蹤從美國明尼蘇達到紐約、走過新疆絲路與倫敦,「只有20幾歲才會有這樣的體力吃來路不明的食物、坐印度那種很髒充滿跳蚤的巴士、永遠睡眠不足還能反覆折騰。」此時看到不只是天高地闊,更是在異境中以一個幽魂般無歸屬感的外來者狀態,放大心靈的敏銳度與感知能力,在格格不入感受孤單與自由的意義,真正地認識自己。

30歲的旅行,於李桐豪來說是份幸運但其實並不夢幻的工作。45次旅行、前往96座城市、一年12個月中有10個月在旅途中、常常在這趟飛行中寫上一趟行程的稿子。來去匆匆的步調與節奏,久而久之使得風景沒有太大的意義,然而一趟趟積累的知識無形中轉化為另一種專業,那些移動中的放空時間,也讓他更常閱讀。「當人在異鄉人的狀態與心境裡,不會被生活的舒適給困擾著,心會變得敏感一點,旅行會讓人所有的感官再度打開。」旅行就像是放空或冥想,讓李桐豪得以萬念紛飛,也能思考體會進而涵納更多於閱讀時累積的觀點。

40歲的李桐豪離開了旅遊記者的工作,認清了人生有無數的現實,此時的旅行,於人生而言就如同他的著作,像是一場《不在場證明》。40歲的人生已經不能進行太任性的旅行,但一場三五天的短暫出行卻有著神奇的療癒效果,「就像打了心靈的鳳凰電波。」儘管世界各地有著愈來愈類似的風景,40歲的旅人卻是如入「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境界。遠方何在?遠方就在心裡。

▍2023冠德Have a Book Date 閱讀沙龍 – 李桐豪

 

葉怡蘭|遠走到各地,打開一本又一本的書

閱讀沙龍活動最終場,由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壓軸,以「旅行中的書,以及旅行書」為題,分享在旅行時的閱讀習慣、閱讀清單,以及對於旅行書寫的見解。

「我的整個人生,是以閱讀支撐起來的。」葉怡蘭自承自己對於世界的了解可說是從閱讀開始,選書的原則是能夠「引領、啟發我窺看這世界與人的美好與複雜」;然而她又是位極度「挑剔又偏食」的閱讀者,雖然守備範圍遍及涵蓋小說文學、飲食、建築與設計、歷史、美學藝術與旅行,但各大書店的百大暢銷榜中若是沒有村上春樹或《深夜食堂》系列作,往往與她的閱讀清單沒有任何交集,甚至連金庸、哈利波特等家喻戶曉的名著,對她而言也因太過精采、容易過度耽溺其中敬而遠之。

早年曾因工作頻繁差旅的葉怡蘭,閱讀不僅是排遣寂寞的良方,更是令人陶醉其中的必要陪伴,每每出行前都會精心挑選適合的書籍,少則一兩本、遠行則是5、6本,甚至會為了某一段旅行特別「留書」。在開始使用電子書之前,她常陷於帶與不帶的兩難,偶爾也會帶到不適合的書,甚至也有過因為太好看讀得太快,最終只能在旅程中反覆重讀的情形。如今有了閱讀器在手,「旅伴」也不再受限。

在旅行這樣「非日常」的時光中,葉怡蘭讀的書與平日又有些不同。「我喜歡讀各種故事,關於人事地物的故事,因為遠走到他方,本來就是在期待各種新的事物,我很喜歡的就是一本安靜的小說。」所謂的「安靜」,就是清淡而細膩中蘊藏豐富的細節、知識、氛圍與背景,在字裡行間有著各種留待咀嚼與體會的寓意。她嗜讀的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吉本芭娜娜、江國香織、小川洋子等,都是擅長在文字中以留白和空間形塑氣氛,又在無數精緻的細節中描繪故事與情節的作家。

若是旅行時恰巧可以帶到屬於這個地方的故事,那又是另一番難忘的體驗。葉怡蘭曾經帶著約翰伯蘭特(John Berendt)的《天使墜落的城市》、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一同造訪威尼斯、與安東尼杜爾(Anthony Doerr)的《羅馬四季》一同前往古都,帶著《建築變形記》前往沉浸在建築中的旅行……「能眼所親見、又能以文字從更深且不同的角度去欣賞,一直是我在旅行中覺得極端幸運且可遇不可求的。」

旅行是一種閱讀,而閱讀當然也是一種旅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更是葉怡蘭始終的追求。她認為稱職的旅行書,是在旅行中有深刻的人生積累與洞見,如保羅索魯《旅行上癮者》、阿成《威尼斯日記》、海明威《流動的饗宴》都是其中佳作。書寫一城一地過去的歷史書,葉怡蘭也可以視為一種旅行書寫,如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的《耶路撒冷三千年》、陳舜臣《琉球之風》、陳冠華《面向大海的十字架》、蔣勳《吳哥之美》等,都為她帶來不同的思考想像與理解。

「遠走到各地,就像打開一本又一本的書,更了解世界、了解不同的地方與人事物,打開了心也豐富了識見。」葉怡蘭認為,旅行的本質是遠走到他方,看遍美麗風景後回望自己的故鄉,她也曾在探訪歐洲各地食材之鄉後,回頭才發現所思所想的都是故鄉台南的滋味。葉怡蘭在《在味蕾的國度,飛行》、《旅人之窗》、《紅茶經》等著作中分享了對於旅行與飲食的見解,而這些見解正是以旅行點滴滋養而成。

「旅行以及閱讀中間所得到的點滴的養分,在充分的交融、充分的咀嚼之後化入我的生活之中,構成我的生活面貌,也構成我的人生。」旅行中經歷過的一切美好,透過閱讀、書寫記錄,滋養了葉怡蘭的生活,或許也將成為你我的養分。

▍2023冠德Have a Book Date 閱讀沙龍 – 葉怡蘭 Yilan

 

Text/林蔚秦
Photo/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延伸閱讀:

【識冠德】新南門市場:台北的心跳,銜接美好價值於未來

【識冠德】2023冠德建築沙龍講座:重新定義建築空間元素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