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火車,曾是台灣人離家闖蕩、回家探親的遠程移動工具,幾乎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在火車上」的故事。鐵道火車,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社會、人文的記憶載體。本身是重度火車搭乘者的蕭菊貞,她所執導的《南方,寂寞鐵道》紀錄片,保留了隨著車站改建和鐵路電氣化、現今已漸漸不復存在的珍貴內容和影像,更細膩記錄下紀錄片拍攝過程集結成書,是台灣首部以深度人文觀點保存鐵道文化的電影書。


 

火車,不只是火車

因為我們是南部小孩,所以陽光、大海是我們最常接觸到的,但是台東的海跟屏東就是不一樣,尤其這裡是黑潮經過的地方,所以它的藍跟屏東的藍,跟淡水的藍都不一樣,所以你只要來看的時候,你會發現到,這個盛大的藍,藍中有帶點黑,如果你仔細看的話,可能可以看到蘭嶼跟綠島。

一早坐上火車的時候,陽光從東方出來,你看不大清楚,但是一片的亮光都讓你無法忽視它,那如果你往山裡面看,每一個隧道出口,都會有不一樣的風景。

尤其看火車從山洞出來的時候,面對著大海,很像是一種節氣的歡呼,這是在其他地方比較少見的……

以上這些心情,都是《大武山下的美麗韻腳》作家傅怡禎老師跟我分享的心情,我也在他身上找到了共鳴。

傅怡禎老師家住在屏東火車站的附近,從小就在火車站遊耍長大,所以火車對他而言,是一個既好玩的玩具,也是一個嚮往可以到別的地方的工具。他說:「從小我們在火車站鑽進鑽出,還可以到裡面去撿一些破銅爛鐵,然後去賣,賣完之後,我們小孩子就可以到糖廠去買冰來吃。所以我們小時候很喜歡在火車站附近,只要看到哪一個門沒有關,我們就設法混進去。」

長大以後,大家都離鄉,到各個地方讀書,那個時候火車對大家而言,就是一個離開很快樂,回來也很快樂的一個交通工具。因為畢竟你往外面的世界飛去的話,可以開展你的未來會很快樂,如果你在那些地方遇到挫折,家也是最好的避風港,回家也是很快樂,「因此火車承載著一種鄉愁,是讓我們離散又能聚合的工具。」

對南迴鐵路最大的記憶,是在他當老師之後,那時候他在屏東教書,帶學生到綠島、蘭嶼去戶外教學的時候,才赫然發現竟然有這麼美的鐵道,南迴鐵路在他心中就產生了一個很美麗的印象。

「沒想到陰錯陽差剛好在2013年,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有一個寫作計劃,希望記錄下沿山公路、鐵道,還有墾丁國家公園,我就選擇了我最熟悉的鐵道。後來又換跑道工作,在臺東專科學校任教,我開始每個禮拜在大武山的兩端擺動,從屏東擺動到臺東,再從臺東擺動回去,所以每次坐火車的時候,慢慢地對這條鐵道就產生了一個鄉愁的感應,坐上它很熟悉,要回家,要回哪一個家,台東還是屏東?

所以鐵道對於我而言,它是讓我認識這個世界的開始,就像馬奎斯的《百年孤寂》一樣,因為世界太新,我們沒辦法對那些東西有一些名詞的稱呼,所以我們只能用手指它,那鐵道帶進來的東西也是一樣。」

在日本時代,只要火車站所在的地方都叫黑金町,所以美軍轟炸最嚴重的地方也是黑金町,因為它是經濟文化重鎮的所在。「只要鐵道經過它都帶來新的東西,新的面向,造成新的衝擊,慢慢變成一股新的文化。」

和傅怡禎老師聊天,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我們可以天南地北的說著自己的發現和感受。火車,不只是火車,也讓我想到在20世紀初,紀錄片創作形式正被許多攝影家和藝術家探索時,歐洲有一系列「城市紀錄片」的作品,其中最經典的《柏林城市交響曲》,開場就是一列蒸汽火車開進了城市,劃開了一天的開始,城市動了起來……那部電影至今仍是我在紀錄片課堂上常和同學分享的作品。

(本文節錄自《散步中的台灣建築再發現:跟著名家尋旅30座經典當代前衛建築》)

 

《南方,寂寞鐵道:我們在時光列車上相遇》
作者:蕭菊貞

出版社:大塊文化

 

Editor/小島與松
Photo/大塊文化、何駿毅

 

延伸閱讀:

【名人書房】朱宗慶:美的探索豐富生活,用打擊樂分享人生

【小書房】跟著名家尋旅!散步中的台灣建築再發現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