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建築師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i)曾說:「人類無法超越自然,而是取法自然。」過去,台灣工程建設大都著眼在技術卓越與品質精緻的追求,近年隨著全球暖化、氣候異變以及大型地震、海嘯引發天然災害等現象,環境保護意識高張,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議題。

這股風潮也明顯反映在營建業上,以根基營造為例,在遇到基地上有老樹的情況,一定盡最大可能移植保存,不求速求快地濫加砍伐,多年來以專業和務實的態度為許多高齡老樹進行移植。在這個過程中展現的,非只是工程師的執著與專注,更是冠德企業尊重自然與生命的態度。

守護一枝一葉的啟蒙教育

「住宅建案多是整頓過的土地,多半是公共工程會遇到需要樹木移植的狀況。」根基營造技研部協理葉旭原開宗明義地說,如台大會議中心、台大兒童醫院、台灣光子源及新北市永和、汐止、樹林運動公園三案等建築工程,都曾面臨到樹木移植的問題。

↑根基營造的團隊對每個移植案例都詳加討論、仔細執行。

葉旭原表示,台大會議中心工程可說是啟蒙根基營造尊重老樹生命的業主。「當時中心前廣場有幾棵台灣常見的構樹,因為這類先驅樹種生長容易也常見,通常都會直接砍掉,但台大醫院卻要求:只要是有生命的都請保留,甚至原本樹底要做的瓦斯管線也因此繞道。這個經驗讓我們的團隊學習到對生命應有的尊重。」

正因為這樣深刻的認知,日後當冠德建設推出的「青水寓」建案時,才會為了保留一棵老朴樹,而特地修改地下室設計,讓建築與老樹得以和平共生的感人之舉。

↑冠德建設在推出「青水寓」建案時,曾為保留一棵老朴樹而重新修改地下室的設計。

老樹搬家掌握時間最重要

樹木移植需要考量很多條件,如果工程期太短,在時間壓力下就很難做到;其次,移植樹木的費用相當高,且並非有樹種都適合移植,必須要業主的理解與配合才可能進行。

樹木移植的順序,包括斷根前的打葉、斷根、根球包紮保護、準備移植樹穴、吊運及種植等步驟。大部分人對移植樹木時砍裁枝葉的舉動都很容易感到不忍,但斷根前打葉是為了讓它不會過多蒸散水分,如果葉子保留太多會讓蒸散量太大,蒸散到越過「永久萎凋點」,即使再澆水灌溉也不會恢復原來的翠綠了。

修枝也是必要的,與打葉的原理很像。如果細枝留得太多,移植後一下子冒出許多新葉,根部會無法即時供應營養,一旦發現這個狀況,也需馬上修剪新枝、新葉。不同的樹種有不同的特性,原則上以秋冬斷根、初春移植為宜,因為秋冬時期常綠樹開始落葉準備進入休眠狀態,水氣蒸散緩慢,也較不會超過永久萎凋點。

↑樹木移植前繁複謹慎的斷根作法,前後約需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可能完成。

精確細節降低移植風險

一般的工程,大多只會遇到單棵或少量樹木的現地移植,然而,根基營造在進行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光子源工程時,曾面臨多達千棵以上的各種樹木需要進行移植的情況,在經過多次討論後,決定以異地移植的方式,先移往假植區、再移回原地。

移植本身對樹木來說就是風險,異地移植也就是樹木得經過兩次的移植,風險更大,過程也更為繁瑣。葉旭原說明,不但移植前要先調查樹木的狀況、在每棵樹上編號確認記錄、確認移入的位置等,都要事先做好規劃與安排,待主體工程完工後,再依照景觀設計的圖樣,將樹一棵棵移植回去。

↑根基營造在進行光子源工程時,移植樹木多達千棵,所幸,移植工程存活率超過80%。

所幸,這次的工程大多非常成功,存活率超過80%。光子源完工後,根基營造團隊更發現原本移植前在老樟樹上築巢而居的五色鳥,移植後還好端端地住在原本的樹上,真是一份來自大自然最動人又喜悅的禮物。

↑建構人與樹、建築與自然一同共生共榮的環境,是根基營造不變的初心。

樹木移植的重點不只是技術,更是對綠色生命的了解與尊重。「移植成功跟蓋好房子,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樣的成就感。」葉旭原輕輕地下了註解。或許,建構一個人與樹、建築與自然一同共生共榮的環境,才是這些專業工程師,最終極的夢想吧!

 

Text/上官芍藥
Photo/許家華、阿偉蘇、冠德建設

 

延伸閱讀:

【建築大小事】我家耐震嗎?一次搞懂房屋耐震結構

【建築大小事】不只是感覺,BIM讓風看得見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