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從中壢縣市道轉入巷弄,遙見錯落擺置著巨書的建築體,儼然向路人昭告:這裡就是遠近馳名的龍岡分館。接近西南隅時,發現它看起來像是一本即將翻開的書本,白色書封還鑲著活字印刷的相反文字,摘錄在地創作。若是從台貿公園一端抵達,會看到建築外觀是一條條的垂木,彷彿與周遭的榕樹氣根相互呼應。

借用藝術家崔永嬿對它的形容:「建築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閱讀的文本。」龍岡分館在我們尚未踏入圖書區之前,已然擴大了「閱讀」的定義。

建築師故鄉的圖書館

繞行大廳內半層高處的迴廊,感受枝芽的伸展,我們的視覺也從仰望翻轉為俯瞰。這樣的空間設計,讓許多慕名前來的參觀者攝影興致高昂,嘗試從不同角度取景,捕捉當下美感悸動的一刻。迴廊盡頭對外開了一扇具深度的長幅窗框,與直射的烈日保持距離,又能望見老榕枝葉扶疏,室內意象與室外景像相互交融。

↑因為一座旗艦級的公共圖書館,龍岡以此為起點翻轉鄉鎮形象,開啟了清朗慢讀的空間美學。

與閱報門廳相鄰的是圖書館大廳,挑高逾8尺的樹狀天花,粗板與細條縱橫交錯,瞬間就把人擁入樹心的懷抱。然後,沿著迴廊樓梯拾級,我們彷彿已幻化為新生嫩芽,將要伸展……沒錯,這裡真的是一座圖書館!

↑圖書館大廳從牆壁向天花伸展的樹幹與樹枝縱橫交錯,宛如將人擁進閱讀之森。

龍岡分館是建築師盧俊廷積極投入社區建設的具體成果,既是回饋鄉里,也是推廣建築美學。他將自幼在中壢、龍岡一帶的成長記憶與情感融入設計,並自費出版專書《享讀。林木間》,細說發想與始末。追隨盧俊廷的創意脈絡,我們也從1樓揭開綠意的序曲,2樓孕育幼芽、3樓枝葉蔓延,到了4樓,該要享受湛藍天空下的寧靜。

↑建築外觀看起來像是一本即將翻開的書本,而一條條的垂木,彷彿與周遭的榕樹氣根相互呼應。

值得一提的是,圖書館主體建築實踐了「與自然共存」的理念,在4樓溫書室屋頂裝置太陽能光電板,利用日照節能減碳,另有雨水回收系統、全熱交換系統、變頻多聯式空調、再生面磚、省水設備,以及各類綠建材的運用,因此獲得內政部頒發綠建築鑽石級標章。

樹與書的連結

龍岡分館的外觀,確實跳脫了我們對公共建築的經驗與想像。然而,它終究是一座圖書館,必須內外兼具。就內部而言,凡是組成圖書館這個大家族的成員,從期刊室、閱覽室、故事屋、藏書區、溫書室到多功能教室,應有盡有,甚至也聯姻了樓層之間的閱讀樓梯。

↑經過引導的自然天光與柔和的間接照明,是龍岡圖書館的迷人特質之一。

圖書館每一樓層均安排有各式各樣的休憩座位,提高了活動空間的可能性,無論選擇獨自一人或與同伴比肩,甚至興之所至時坐在樓梯平臺上,都可以是一種享受。盧俊廷在書中自許:「在這裡,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

↑閱覽區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桌椅,提供了隨時入座的自在感。

龍岡分館保留館舍周圍的樹群,將自然的光與景從大窗引入館內,而館內的樹狀天花、牆壁、書架隔板、桌椅、裝飾物,皆以木質建材為核心,融合空氣中的淡淡書香,形成溫潤且舒適的基調。兒童閱覽室的角落則是一間迷你樹屋,樹屋上方的繁茂枝葉延伸至全室,勾勒出在樹蔭下傳承知識的詩意畫面。

↑兒童故事屋最受親子讀者群的歡迎角落的小樹屋,像是孩子的祕密基地,充滿童趣。

誠然,紙張源於樹木,是書寫的介面,是思想的載體。當我們閱讀紙本書籍時,觸摸在手、傳達到腦袋裡的,既豐富又滿足,隱約中連結起樹與書之間的意象——樹木樹人。在龍岡分館,這樣的感受總是格外鮮明。

走入閱讀之森

盧俊廷揉合抽象與具象,重現昔時老榕生活圈的記憶,凝聚鄉里民眾對社區的歸屬感,也滿足了人們對閱讀的渴望。建築作家李清志讚譽龍岡分館是「實現了人們在森林中閱讀的古典夢想」。

↑館內每一個角落都擁有不被打擾的靜謐,得以在此享受人與書之間的小宇宙。

長期以往,許多人憂慮資源欠缺所造成閱讀上的城鄉差距,致使鄉鎮圖書館的「人書比」遠不及都市;而今我們反倒羨慕起僻靜的龍岡能夠擁有一座美麗無比的社區圖書館。它的內外空間使人靈魂沉靜、思緒清明,也為孩子提供了啟蒙閱讀、資訊探索的園地,成為翻轉鄉鎮形象的成功範例。

↑相較傳統圖書館,龍岡分館多了具質感的空間及角落;相較新潮的圖書館,則有更多的人味跟溫度。

 

Text/吳佩霜
Photo/葉仁傑

 

延伸閱讀:

【愛閱讀】江子翠圖書館 翻轉閱讀的姿態

【愛閱讀】閱讀古建築活典─李乾朗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