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所,承載生活的同時,也扮演著人與自然、生命的溝通管道;而光與空氣是生命之源,也是營造居所五感的重要元素,如何重整空間的採光、通風與動線,巧妙改善建築的缺點,進而打開生活空間和場景,創造出人與環境重新對話的機會,可說是建築師們永恆的課題。

大溝頂菜市場線性延伸

鹽埕區是高雄早期繁華的商業區,一棟位在「舊崛江」商場對面的老透天,記憶著台灣早期住宅、商業、工廠混合的特殊空間使用狀態,經過了40年歷史,老建築卸除了任務,任由閒置塵封了許多年,直到第3代返鄉接手改建工作,他希望這棟充滿家族記憶的房子可以復甦,且與城市記憶有所連結,成為呼喚鹽埕埔老區在地人情感的角落。

在這個命題下,接手任務的寬和建築團隊,為了進一步理解城市生活底蘊,決定駐地研究,他們發現建築所在的就在舊崛江「大溝頂」的正對面。所謂大溝頂,是日據時期利用水道加蓋形成的攤販集中市場,混雜著商業與住家的使用方式。研究之後,建築團隊決定在現有面寬3.6公尺、長度27公尺的街屋空間裡,延續菜市場「既公既私」的獨特氣氛,把都市的靈魂重新安置在這個空間裡。

邀請風、光與景來做客

於是,建築師將騎樓空間打開,空間大膽退縮,使騎樓往內部延伸;在1、2樓之間,則進一步將樓地板打開形成150公分的縫隙空間,這個縫隙邀請了風與光,以及更多的都市風景,可以進到建築裡面來做客。從外觀看來,立面與隔壁同樣歷史的老建築幾乎無異,但在薄薄的女兒牆以內,卻暗藏著一支新的鋼構樓梯,而這條長軸進到了騎樓便轉向垂直化,彷彿建築緊拉住一條繩子,牽扯著自身與都市的對話,將新與舊捆綁在一起,不再被時代洪流沖散。

透過這支樓梯,大馬路的噪音被阻隔了,強烈的西曬也減緩了,當下午3、4點左右,斜照的陽光打在樓梯上,形成強烈的光影線條,駐足在某個平臺上,迎接第一批返家的海風,包圍在一點點鹹味的溫暖溼熱,就是高雄生活的「氣味」吧。

巧妙運用4座天井克服暗房

舊式長型街屋的最大困擾,就是建築中段的採光不足,往往形成大量的暗房空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建築師利用舊樓梯、新樓梯、後巷、屋頂等,一共設計了4個不同深淺的天井,而最主要貫穿上下的天井:一個是騎樓的垂直鋼構梯,另一個就是舊有的磨石子樓梯,再者則是建築最底層的狹窄後巷,不但為長年陰暗的角落帶來曙光,也是改善老房子通風的手段。

舊有磨石子樓梯保留大部分結構,只是將樓梯旁的2、3、4樓的地板局部拆除,配合原有具穿透性的木作裝潢,從屋頂滲透的光線補充了原本陰暗封閉的梯間,也讓銜接前後的通道空間,多了一絲餘裕,與可供欣賞的風景。除此之外,建築師將原本後巷的加蓋拆除,利用橋梁來連結前後空間,這使得房子採光與進氣的窗口可以發揮作用。當建築前後的門窗打開時,空氣就可以自在流動,帶走陰暗凝滯,捎來季風的祝福。

 

Text/FunnyLi
Photo/寬和建築師事務所

 

延伸閱讀:

【學設計】納景通風 與環境對話的好宅

【學設計】陽臺輕改造 居家的舒心角落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