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和柬埔寨邊界的安江省喬多克(Chau Doc),是依傍湄公河支流的一座小鎮,過去在興建灌溉設施之前,由於漫長雨季達4~5個月,洪水經常淹沒道路與土地,使得人們在木石或混凝土柱上,使用木框架與鍍鋅金屬浪板建造的高蹺屋(Pilotis House),如今仍可見河畔那成排的浮動房屋景象。

隨著都市規劃進展,修築防洪堤消除了困擾多年的洪水問題,但卻帶來了新的挑戰:高蹺住宅因為通風不良、空間狹小、曝晒問題,不少遭到閒置廢棄,無法與現代都市融合。如何使老建築重新適應當代,成為宜居的生活空間?位在越南的NISHIZAWAARCHITECTS事務所,在主持建築師西澤俊理操刀「House in Chau Doc」一案中,試圖從越南傳統生活智慧裡找靈感,找到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解決方案,成功完成適合三代同居的多世代住宅。

大開口的蝶形鐵皮屋頂,導風引光

由大量石柱、混凝土柱、木架以及波紋金屬板裝修的空間,自然形塑出「House in Chau Doc」獨有的風格。此一個案大量保留傳統建築特色,盡可能採用符合區域習俗的材料,並以當地木匠的技術來完成改造,內外取之於地方的態度,除了是延續傳統文化的替代方案,且吻合永續精神,盡量減少運送材料的碳排放。

在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條件之下,為了調整建築的不舒適狀態,西澤俊理首先改變了屋頂的形狀,用3個不同高度的蝶形屋頂覆蓋整個場地,使得內部空間可以向周遭環境開放。

其次,他在每個屋頂和立面之間的大開口處,加入可旋轉的金屬窗戶,用來調節陽光與自然風。第三步則是拆除所有牆壁,用可移動的隔板取代固定隔間,創造前後與上下互相通透的連續性大空間,形成良好的通風效果。

連貫旋轉窗板,室內外合而為一

在覆蓋大量鍍鋅鐵板的外表底下,「House in Chau Doc」內在導入大量的自然光線與流動空氣。從漂浮的走道往上銜接到私人空間,每個房間都像凌駕空中的平臺,並且都可以透過外推或旋轉牆壁,把空間打開與環境結合。

西澤俊理表示:「我希望在不破壞氣候和習俗的情況下創建現代生活,並且保留每個地區的獨特風光。」從長長的緩坡樓梯走下,重新界定的內部空間,西澤俊理把共用起居空間放在低於道路2米的下凹空間,相鄰著挑高尺度的中庭,整體空間呈現出開放的態度,就好像在一個半室外的公園,創造出陽光、空氣、水與風皆能自由流動其中的建築,與自然和諧共處,成了每天的美好生活練習題。

 

Text/FunnyLi
Photo/House in Chau Doc

 

延伸閱讀:【學建築】垂直森林 都市新綠塔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