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8 月 28, 2024 | 看人物, 居
Profile Foreword 在台灣,曾經有許多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由職人手作。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日用品幾乎都可以用機械取代人工,卻仍有極少數的老師傅,堅持以匠人的態度,持續製作著仍然保有溫潤手感、卻可能並不怎麼起眼的「小東西」。造訪這些隱身在台灣各地的職人,分享他們的堅持與手藝,看見台灣最美的風景。 人稱阿龍師的蔡順龍,用竹竿撓起棉團,彷彿拿了巨大的棉花糖,一拉一轉抽出薄薄的棉疋,動作輕慢地橫鋪又直鋪,一層又一層加厚白絮,一席溫暖的古早棉被便在眼前展開了樣子…… 棉被窟裡堅守老手藝製程...
by editor | 8 月 21, 2024 | 居
Foreword 台灣的多元文化來自於歷史的記憶,多樣性的外來文化與台灣在地融合,成就了別具魅力的樣貌。其中,日本明治時期的建築在台灣落地,是目前保留最多的建築群,這個時代的建築美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台灣的建築與設計,也成為許多後來建築師的美學養分。2024年度,我們以「明治風流」為題,深入台灣建築的內在脈絡。 從日本殖民時期到現代,彰化銀行的百年歷史...
by editor | 8 月 12, 2024 | 行, 居
About李芝瑜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建築/藝術雙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建築碩士、交通大學建築博士,曾擔任銘傳建築系系主任,目前為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副教授、VR整合研究中心負責人、銘傳藝術中心館長、以及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研究領域橫跨建築、數位理論與設計,並將偏鄉實構築服務進行虛實整合。除受邀擔任美國建築大師獎國際評審(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AMP),亦任全球建築活動Open House Taipei...
by editor | 8 月 2, 2024 | 居
Foreword 1949到1975年間在台拔地而起的宮殿式建築,獨樹一幟的鮮明形象,訴說在現代建築運動的道路上,因為糾結於國族認同,而無法跳脫傳統跟現代思辨的命運。《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1949-1975》一書的的寫作,即環繞著這樣的背景而展開,探討這些存在於國族山河畫軸中樓閣的傳統且深刻的形塑過程。透過歷史的深描,一一解說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南海學園、《明堂新考》與大成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等經典個案,從戰後到當代,從再現、解構到新定義,傾述專屬此地的獨特建築故事。 ...
by editor | 7 月 31, 2024 | 居
Foreword 台灣的多元文化來自於歷史的記憶,多樣性的外來文化與台灣在地融合,成就了別具魅力的樣貌。其中,日本明治時期的建築在台灣落地,是目前保留最多的建築群,這個時代的建築美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台灣的建築與設計,也成為許多後來建築師的美學養分。2024年度,我們以「明治風流」為題,深入台灣建築的內在脈絡。 ...
by editor | 7 月 12, 2024 | 居
Foreword 在歷史長河中屹立不搖的老屋建築,每一塊磚石中都隱匿著一段流逝的時光,是時代變遷的閱歷,更是一座文化的寶藏。近年來,許多台灣房屋面臨老舊、能源浪費等問題,老屋翻新成為熱門話題,因此,我們提出修舊如舊、創意翻新以及可持續的改造等多方思考的改造計畫書,範圍涵蓋商鋪、公寓、日式老屋等,試圖讓老宅的每個角落重新煥發光彩,推動老屋再現美好生活新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