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2 月 4, 2025 | 行, 居
Foreword 生活飲食作家韓良憶在〈遊走在世界的市場裡〉裡曾寫道:「我每到異鄉,抵達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當地人打聽市場在何處。我喜歡逛市場,特別是傳統市場。」市場,承載著豐厚庶民文化與溫暖人情,展現特有的地方風土與味覺記憶。 新竹波光市集位於南寮漁港,結合了海岸風光、市集文化與藝術創意,是當地近年來最具話題性的文創景點之一,為風城帶來一處融合歷史記憶、地方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嶄新場域。 流動線條勾勒水岸風情,開放空間融入自然律動...
by editor | 3 月 11, 2023 | 行, 居
說到新竹,你第一個會想起的是甚麼?這裡可不只有米粉、貢丸和科學城,竹塹舊城區之1平方公里內,擁有全台密度最高的古蹟群,作為日治時期的繁華重點城市,在此保留下來的古老建築與生活痕跡,是風城居民的美好日常,復古當道的現在,更是城市旅人的心之嚮往。 轉角遇到老建築,細細品味古今情懷 從全台最美巴洛克驛站的國定古蹟——新竹火車站(延伸閱讀:新竹車站...
by editor | 10 月 4, 2022 | 行, 樂
概念源自日本的地方創生,重點絕非由地方「創生」全新的事物,而是在傳承古老文化的同時找回對自身的認同,經由整合、串聯與重新看待,將台灣故鄉風土魅力轉化為不凡的體驗與價值,才是生生不息的永續創生之路。 新竹:跟著森林療癒師探索與土地的連結 台灣山地面積占國土的70%、森林覆蓋率達60%,既是在地族群精神文化的根源,也是生活與產業發展的寶地。隨著低地森林因產業變遷遭受破壞、人口大量流失等現象,利用在地資源推動地方創生,成為許多山村在危機中發展的選項。 日本有許多山村透過森林療癒(Forest...
by editor | 7 月 20, 2022 | 居
在全球化的時代趨勢下,不同文化間的流動早已是現代人的生活日常,建築也不例外,吸收融合外來觀點,進而內化成為在地設計的新力量。在新竹「永恆之丘」的一案當中,不難探見當代台灣建築師與國外建築團隊帶來的宏觀視野與合作交流,打破納骨塔的傳統固定形式,從空間創造精神感動的角度進行設計,並從中尋找對本土文化的共鳴。 清水模納骨塔,建築光影帶出時間永恆...
by editor | 4 月 23, 2022 | 行
1913年竣工的新竹車站,是全台最古老的車站,同時也是國定古蹟。2020年新竹車站大改造,去除雜亂的招牌、凌亂的機車停靠區,恢復日治時代落成時期洗石子灰的外牆,聳立在玄關正上方鐘樓、哥德式融合巴洛克建築的外觀元素,更顯現出這座百年車站的雍容氣韻。 古蹟微改造,承載都市歷史情感再出發 新竹古稱「竹塹城」,清光緒年間台灣巡撫劉銘傳奏請興建台灣鐵路,北起大稻埕、南至新竹,為當時中國第一條載客鐵路。日治時期總督府實施都市規劃,拓寬道路之外,規劃新竹車站與迎曦門連成一線,成為新竹放射狀道路的起點,委由留學德國的建築師松崎萬長擔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