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12 月 18, 2024 | 食
Foreword 美食是台灣文化重要的一塊,融合了台灣傳統的烹飪技巧和食材,以及多元的文化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風味和口感。這些口味紛呈的台灣味,滿足了人們的味蕾,更串聯了台灣人對家鄉情感的紐帶,成為了許多人心中永恆的美食記憶。 刈包,又稱「割包」,白白胖胖的麵皮包著滷豬肉、香菜、酸菜、花生粉,看起來像是老虎咬住豬肉,所以也叫「虎咬豬」,因為唸起來像「福咬住」,所以在台灣傳統上,吃刈包也有帶福、帶財的吉祥意涵。...
by editor | 12 月 11, 2024 | 食
About葉怡蘭 飲食旅遊生活作家,經營《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寫作與研究領域橫跨飲食文化、食材、茶、酒、旅行與生活美學。著有《日日物事》《日日三餐,早‧午‧晚》《紅茶經》《家的模樣》《食‧本味》《隱居‧在旅館》……等共十八本書,並發行簡體中文與韓文版。於2021年開設線上課程《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雖常言愛蔬素遠勝海鮮、愛海鮮又多於肉禽,然食肉少,卻反而對肉之美味和品質高下更加倍斤斤計較;若非上上好肉,便覺一點犯不著浪費金錢與胃納,不用駐足不需嘗。 享受好肉之法頗多,此之中,燒肉,可說是分外傾心的一種。...
by editor | 12 月 2, 2024 | 愛閱讀
Foreword 紀州庵初建於1917年,原為平松家族經營的日式料亭,後被指定為市定古蹟;2011年,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落成,設有文創書店、演講空間及「風格茶館」,提供由文學名家設計的特色料理,再現百年前日式料理屋的風采。《文學.老屋.好料理》一書,記錄了作家們在紀州庵端上的私房菜,把文學放進烹飪中,談飲食、說軼事、念故人,品嘗的不只是美食,每一口咀嚼,皆是有滋有味的人生故事。 Text/封德屏(紀州庵文學森林館長暨《文訊》總編輯)...
by editor | 11 月 6, 2024 | 食
Foreword 台灣人寬廣的不只是心,還有味覺。 台灣歷史上曾經歷過多次移民與殖民,使得這塊土地充滿了各處的鄉愁之味。這些移民和殖民者帶來了己身習慣的飲食習慣和料理技巧,深深地影響了台灣的飲食文化。正因為如此,台灣人的味蕾總是勇於嘗鮮,善於接納各種風味各異的料理,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在這片寶島上交相輝映,每一種料理都在台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家。 接過「新台祺之家」之家的名片,立刻就明白店名的由來,林祺軒和蘇雪祺這對夫妻檔,名字裡剛好都有個「祺」字,而老闆是台灣人,老闆娘是新加坡人,順著這樣的邏輯就有了「新台祺」。...
by editor | 10 月 30, 2024 | 食
About葉怡蘭 飲食旅遊生活作家,經營《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寫作與研究領域橫跨飲食文化、食材、茶、酒、旅行與生活美學。著有《日日物事》《日日三餐,早‧午‧晚》《紅茶經》《家的模樣》《食‧本味》《隱居‧在旅館》……等共十八本書,並發行簡體中文與韓文版。於2021年開設線上課程《葉怡蘭的生活美學課》。 略微熟悉我的日常食飲的朋友應該多多少少察覺到,我是百分百澱粉控,餐餐無澱粉不歡,且定然非得足量,否則便覺空落落沒吃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