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10 月 8, 2021 | 行
農舍,是農耕民族最早的建築,也是最為貼近土地的建築方式之一。人類從穴居發展到建築,伴隨著畜牧與農業行為的發生,農舍的設計也跟著改變,而透過這些建築,我們不僅得見各地不同的風土條件,更充分還原了一時一地的歷史面貌 凝聚地域文化的農舍建築 來到德國南部小鎮古赫塔(Gutach),位在此處的黑森林戶外博物館(Schwarzwälder Freilichtmuseum...
by editor | 8 月 19, 2021 | 居
不少人認為,21世紀的建築不該只是消耗能源,更要能自給自足。生於比利時、活躍於法國建築界的建築師文森・卡勒波特(Vincent Callebaut),以設計大型綠建築聞名,作品遍及全球,其位在菲律賓宿霧的作品「彩虹樹 RAINBOW TREE」,正溫柔地回應了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關係。 靈感源於自然的超現實建築 綜觀卡勒波特從過去到現在的設計,一個個看似超現實且奇幻的建築,就如同建築師的生態理念種子,在世界各地將永續設計落成骨幹,深耕在地並持續發芽茁壯。...
by editor | 7 月 19, 2021 | 愛閱讀
投身古蹟研究40餘年的李乾朗,2016年獲得第35屆行政院文化獎,是繼「古蹟仙」林衡道後,第2位以古蹟建築專業領域的獲獎者。對多數人來說,「李乾朗」與「古建築」是同一組關鍵詞,聽說他在初中就許下維護台灣古建築的宏願,著實讓人好奇:這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養成過程? 來自血液的人文養分...
by editor | 7 月 8, 2021 | 行
建築反映著當代生活與價值,也反映當代美學的趨勢。從古至今有不少功能與趣味並重的建築,無論是充滿幽默感或是童心盎然,都具體地表達這些建築大師純真質樸的想望與態度,讓人在城市與建築中找到更多玩心與想像。 曲線是宇宙的浪漫起源 瞭望巴西的天際線,被譽為「建築界畢卡索」的巴西建築之父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以流線預言未來,以皇冠、餐盤、波浪等,形塑出前所未有的建築,他的建築是科幻之作,在許多電影場景裡經常出現。 1943年,尼邁耶首次獨立設計完成的波浪形聖方濟教堂(Igreja Sao Francisco de...
by editor | 6 月 7, 2021 | 居
建築與自然如何共生?關於這個建築界的永恆課題,葡萄牙籍建築大師阿爾巴羅.西薩(Alvaro Siza Vieira)以畢生之作做出極佳詮釋,他於1992年獲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建築獎肯定,並在2012年摘下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西薩以其極簡優雅的建築語彙與地形緊密地連結,加上對地方、人文與歷史的尊重,其作品不受時代潮流的影響,始終散發著一種宏偉的生命力,深受全球建築人讚譽。 嵌入地景的無框張力 1933年出生,西薩在葡萄牙西北部海港波爾圖(Opato)附近成長,在高等藝術學院研習建築,爾後與他的導師Fernan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