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百年前興起的新科技,沒人料到記錄它的材料、膠卷,會在後來的時代瀕臨絕種,被數位潮流給取代;然而,也正是數位科技的興起,給了這些乘載著往日歷史的膠卷一線生機。提到老電影數位修復,指的是利用數位的方式,移除因老化或重複使用在膠卷上所產生的瑕疵。結合數位技術,透過各種修復軟體,以及工作站的支援,而能更有彈性地去修補影像上的損傷缺漏,或更快速調整顏色與亮度。

拼湊出那些不復存在的社會氛圍和生活樣貌

在台語片的全盛時代,當時產量超過1,000部。自2008年起開始,「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以下簡稱國家影視聽中心)投入相當多的資源,積極修復和搶救影音檔案,留存近百部的作品。其中當然仍有些許遺憾,但同時也有找回一些失落影像時光,其目的是希望讓不同世代的觀眾,有機會看見記錄在台語片裡的台灣時代風景。

自開館後,國家影視聽中心開始自策節目,涵蓋更多修復及未修復的台灣經典電影,以便能提供海外單位更多的選項。節目策展組的李睿婕說明:「舉辦專題式的放映活動,並搭配相關講座,讓觀眾們能透過專家的介紹,更進一步認識這些電影,其中包括當地的學者、台灣學者,以及電影相關的工作者,從線上到現場參與的形式都有。」

有關海外單位合作的放映活動或講座,李睿婕進一步補充,「其實中心一直都有在進行修復片的海外推廣。在尚未開館前,就與國外館舍、影展等單位接洽,除了單片放映以外,也曾合作過專題,台語片、武俠片、黑電影,這些也都曾以專題形式,在美國、英國、歐陸、亞州等海外地區放映過。」

 

進入修復環節的電影,沒有一部是不重要的

針對未能修復或保存的遺憾之作,典藏修復處擔任管理維運組組長的蔡孟均表示,「未能保存的電影數量太多,以台語片為例,現今片庫中所保存的台語片僅160部左右,僅為歷年發行總量的1/10,這些作品中不乏有經典之作,例如第一部台語片《六才子西廂記》,及「文夏流浪記」系列的最後一部《再見台北》中,串進片頭的前9部作品,現已全部散佚,這些都是我們的遺憾。」

在持續努力補回這些老作品的過程裡,蔡孟均特別提到,2019年時,同仁遠赴舊金山,找到其中一部原先僅有10分鐘、台語彩色片《夕陽西下》的全片,甚至找到當時的姐妹作《琉球之戀》,這些正是完整彩色台語片歷史的一大突破。

老電影未能修復的部份,有很大部分是因為無法取得版權,或是無法取得素材所造成。蔡孟均說明,「因為電影作品受著作權人法保護,若所有權人拒絕,即便中心與觀眾皆引頸期盼,也無法強迫修復。另外無法取得素材,當然也就無從修復,以《流浪三兄妹》為例,最前面的10分鐘聲音遺失,因此,在修復時也不會去補上新的配音。」

「在館內目前修復的作品中,由於每個人參與的部分不同,可能心中都有各自的喜好,但《空山靈雨》應該會是排名前茅的作品。」蔡孟均興奮地說道,這部作品是胡金銓導演經典之作,在修復時,使用了來自台灣、韓國與香港的4份素材才組合出整部作品,其中還必須克服素材混合與字幕的問題,待日後修復完成,《空山靈雨》必定成為國家影視聽中心修復片的代表作之一。

從導演、剪輯、影評到演員們,國家影視聽中心也針對這些電影工作者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台灣新電影四十年口述歷史研究暨影像記錄計畫」;此外,更藉以紙本出版,像是去年的《朱延平七日談》,再到近期《戲如妳:陳淑芳的孤味人生》,都是在影像之外的另一種敘事紀錄。未來,預計還會有更多不同跨領域及海外的合作計畫,之於老電影的典藏、修復與保存,國家影視聽中心所肩負的使命和任務,現在才正要開始……

 

延伸閱讀
《數電影的人》“ Archiving Time”

 

Text/林廷璋
Photo/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延伸閱讀:

【北歐風潮】光影北歐:我不在電影院,就在人生路上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