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品學堂創辦人與《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的黃國珍,近年來走訪上百所校園,透過數百場各類閱讀講座及工作坊,分享關於閱讀、解讀與思考的種種,也寫下了數本相關議題的作品。相對於可以面對與會者的活動,喜歡直接交流的黃國珍,將寫書視為一場意外而孤獨的旅行,但透過寫書一步步引導讀者,從建立觀念到結合閱讀歷程與科學探究態度,收獲也是巨大且喜悅的。

理解萬物始於思考,閱讀方法系統化

儘管站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老師們,為了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能力與素養認真地投入了無數資源與心力,為何在最近一次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中,台灣學生的閱讀排名竟然退後?問題的癥結究竟是什麼?如何才能解開?黃國珍的種種疑問,在閱讀之中得到了解答。

「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我讀到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這句話讓我頓悟到,台灣的學生並非不會閱讀或不喜歡閱讀,而是不善於思考。」讀一本書、一篇文章或學習一個觀念,可以直接接受結果,但更深刻的理解,卻是在別人的看法中發展出有層次且具延續性的思考。於是,黃國珍從生活中尋找到一個具體且易於理解的詞彙:解讀。

解讀金字塔,從表層訊息到核心概念

從閱讀到探究是用科學方法解析,但從探究到解讀之間,似乎存在著一些模糊而難以區隔的不明確。「我認為探究是在一個一片漆黑的山洞裡摸索出口,在渾然不知的狀態裡試著尋找可以判斷的依據,慢慢步向光明,而解讀更像是下一局棋。」黃國珍解釋道,解讀是透過已知的具體條件去解釋或釐清其中的關連與背後的成因,在充分掌握局勢之後對未來有所預期,更需要有進階的能力或經驗,「兩者在歷程、心境與整體的情境上有所不同。」

至於如何界定閱讀與解讀?黃國珍指出,最大的差別是目的性與主動積極性。「我可以單純喝一杯咖啡,不去解析裡面的成分、味道、香氣或產區,但若是一位咖啡師,他就會是有目的性地去分析這杯咖啡的種種條件、預估它的市場價格、有哪些值得推廣的潛在價值,有更強的自主性與動機,以及更廣泛的既有先備知識與經驗。」

閱讀不設限,啟發心智眼界形成洞見

相對於閱讀的低門檻,想要延伸出深刻且具有遠見的解讀,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專業與經驗,然而經驗在閱讀裡有時卻也難免成為侷限或包袱。

為了避免主觀的經驗影響解讀,黃國珍幽默地以《名偵探柯南》為例,「就像每次柯南代替毛利小五郎分析的時候必須讓毛利先睡著,當我們要做一些關鍵而重要的判斷的時候,也請讓我們的主觀先暫時睡著。」如同做研究時舉其他旁證或資料建立合理性,解讀時宜將所讀的文本視為一個現象,將讀到的結果視為假設,而為了避免閱讀中的誤解,再透過探究的歷程解釋最後的結果。

黃國珍的閱讀歷程,始於擷取訊息,經過統整解釋,最終得以反思與評鑑。從閱讀者進階蛻變為解讀者,讀者不僅是讀者,更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成為詮釋者,與作者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對話關係,從其中發現樂趣、得到收穫、啟發心智、開展眼界,世界的樣貌、所知的多寡,正透過閱讀一點一滴地展現於眼前。

 

▍黃國珍推薦書單:
◎黃國珍《解讀者:讓閱讀進階,接軌真實情境和真實問題》
◎黃國珍《探究式閱讀:黃國珍的閱讀進階課,從自我提問到深度思考,帶你讀出跨域素養力》
◎黃國珍《閱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從訊息到意義,帶你讀出深度思考力》
◎莫提默‧艾德勒, 查理‧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
◎郝明義《越讀者》
◎德斯蒙德‧莫利斯《人類動物園》
◎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解決問題的邏輯方法》

 

▍《名人書房》特別篇|黃國珍:藉由閱讀豐富自己,透過解讀形成洞見

 

《名人書房》YouTube
《名人書房》FB
《名人書房》IG
《名人書房》Podcast

 

▍重溫《名人書房​​​​》
《名人書房​​​​》第一季
《名人書房​​​​》第二
《名人書房​​​​》第三季

 

Text/林蔚秦
Photo/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延伸閱讀:

【名人書房】李惠貞:每天帶一本書出門,享受雜讀的美好日常

【名人書房】吳晟:愛讀詩的人,永遠青春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