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我拍不出來的,拍我寫不出來的。」從30多年前出版第一本書《老家人》,到在世界各地舉行攝影個展、獲頒無數獎項,累積了數十本著作以及享譽全球的盛名,對范毅舜而言,至始至終,他都只是做著自己喜愛的事。

逐光獵影,創作中追尋信仰與藝術

1988年,陪伴母親回天津探親時,范毅舜首次聽聞到那些大時代中離鄉背井、骨肉分離以及現實對立的故事,促使他於1991年再次伴隨母親返鄉,用相機來探索與記錄那些既陌生又熟悉的溫暖敦厚,而後集結成攝影文集《老家人》。在看似無情的人生之路中留下了深刻的滋味與體驗,進一步提供了不同層次的想像,對他而言,這正是藝術最美麗之處。

《老家人》將范毅舜推向世界,也帶來記錄歐陸文化遺產的機會。千百年前的偉大建築反映了當時的信仰與政治社會思想風潮,范毅舜透過精采的圖片與文字,娓娓述說了關於法國巴黎聖母院、德國科隆大教堂等巨作的瑰麗故事。

這些旁觀式的紀錄,到了《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中有了更飽滿的骨血。在上個世紀中葉,一群瑞士白冷會士為了追尋真理與信仰,千里迢迢來到台灣東部奉獻自我的生命故事,超越宗教、國籍、生死的情懷,在范毅舜的鏡頭下顯得真實又如此動人。

捕捉瞬間,在影像之外的動人故事

其後,范毅舜受建築大師柯比意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之邀,前往法國擔任駐院藝術家,並以全世界第一台全片幅相機為工具,在《山丘上的修道院》中運用他的獨特視角,闡述了這個在建築與宗教領域被譽為傳奇的作品。這本關於柯比意的作品,也意外地在范毅舜受邀前往台東採訪時,聯繫起他與《公東的教堂》一書的緣分。

教堂,對於從小受洗為天主教徒的范毅舜而言,是一個可以滿足想像、認知生命是否有方向與終極目的的場域。「我竟然不知道,在我們家鄉的後山就有這麼一座原汁原味的柯比意式清水模建築,真的很慚愧。」范毅舜看過了無數國外同時期的偉大建築,卻不知家鄉竟有一段關於愛、奉獻與信仰的故事,從數十年前即默默地守護著偏鄉的孩子們。

「我一直很喜歡人的故事,在《公東的教堂》之前,我一直在教會的體制中借題發揮,藉著建築了解上帝與人及世間等諸多層面的關係;在那之後我就愈來愈把重心放在真正的『人』上面。」

觀照世界,從教堂風華到野臺人生

范毅舜回到台南家鄉,一句閩南語也不會說的他,走進了鶯藝歌劇團、春美歌劇團等的臺前幕後,為真摯的常民生活,留下一幀幀動人的圖像與文字。

因疫情駐留台灣期間,范毅舜拜訪了屏東縣萬巒鄉最古老的天主教堂萬金聖母聖殿,以及近年甫落成的佳平法蒂瑪聖母堂,以《雙堂記》書寫了天主教如何花了百年時間讓信仰走入當地的平埔族群、客家庄與排灣族部落,而歐洲的古典風格又是如何與原住民美學結合,在當地留下各個族群尋找身分認同的印記。

「我對建築有興趣,但我對建築背後的人跟事更有興趣,他們的故事才是促成建築物誕生的一切。」范毅舜認為,所有的藝術都是能夠融會貫通的,依靠著龐大的情感連結著人們,於身心靈而言既是拉扯也是交融。

雜讀精思,透過閱讀涵養人文美感

閱讀於范毅舜而言,同樣是身心靈交流的介面。

從古詩詞的精鍊優美到西方世界名著,觸及歷史與宗教書籍的豐富深遠,「許多理念只要換一個形式語言,一樣可以在我們的社會上找到詮釋他的方法。」范毅舜說,自己從不是一個謙虛的人,而是個自我中心的、自在隨性的人,透過閱讀,能在世俗定義的豐功偉業與信仰授予的寶貴價值觀之間,找到自己的位置、為心靈充飽能量,再繼續尋找創作的題目與靈感。

攝影與閱讀,都是觀察這個世界的方法與途徑。「東西一直都在這個地方,它隨著我們的心境帶來不同的感受。」范毅舜以攝影之眼傳遞自己的感受,同時以真摯動人的文采,細細述說鏡頭以外的生命故事。

 

▍范毅舜推薦書單:
◎范毅舜《雙堂記:大武山下的聖堂傳奇》
◎范毅舜《山丘上的修道院:科比意的最後風景》
◎范毅舜《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
◎范毅舜《普羅旺斯的聖誕夜:十二篇關於生死、友誼的生命故事》
◎范毅舜《走進一座大教堂:探尋德法古老城市、教堂、建築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魅力》
◎范毅舜《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范毅舜《焯焯光影:范毅舜從傳統到數位的攝影心法》

 

▍《名人書房》范毅舜:閱讀是身心靈介面的交流

 

《名人書房》YouTube
《名人書房》FB
《名人書房》IG
《名人書房》Podcast

 

▍重溫《名人書房​​​​》
《名人書房​​​​》第一季
《名人書房​​​​》第二
《名人書房​​​​》第三季

 

Text/林蔚秦
Photo/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延伸閱讀:

【名人書房】詹慶齡、蘇逸洪:悅讀人生,活出自己的精采

【名人書房】嚴長壽:閱讀是一種穿透思想深處的力量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