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地不大,卻是靜雅別緻。從淡水老街踱步進來,更覺鬧中取靜。前往「齊柏林空間」看展,這是第一個感受。

坐落於淡水河岸邊的「齊柏林空間」(註1,自2019年春啟用,「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在這裡,藉著齊柏林導演的影像資產與常設多元的展覽形式,持續傳遞著環境保護的信念;也讓每一個踏進這裡的人,在齊柏林的有情視角中,閱讀專屬台灣這塊土地的美麗與哀愁。

在淡水河岸實現蘭嶼的約定

今年8月7日,「齊柏林空間」展開了為期一年的《逐岸》特展。這個以關心台灣海洋為主軸的特展,來自於一份美好的緣分:

紀錄片導演齊柏林當年籌劃拍攝《看見台灣II》時,關注的焦點包含了南島文化與遷徙的探討,因此與蘭嶼達悟族朋友張世凱先生做出一個約定:雙方約好要在飛魚季節前往蘭嶼,拍攝地方耆老乘著拼板舟捕魚的畫面。3年過去了,雖然齊柏林不幸辭世,但張世凱心中始終不曾忘卻這項承諾;如今,張世凱先生與工藝家父親完成了蘭嶼傳統拼板舟,他也帶著拼板舟,從基隆河划到淡水河,並號召達悟族勇士將拼板舟扛到記者會現場舉行『拋舟儀式』為『逐岸』展覽祈福,親身實現當年與齊柏林的約定,並由台東縣定造舟國寶張馬群先生,吟唱曾經在看見台灣影片中登場的蘭嶼古調。

 

讓人屏息驚歎的台灣海岸

↑「飛閱海岸線」是這次《逐岸》特展的特色,透過多媒體互動裝置,讓參觀者可以隨著直觀地看見台灣海岸的古今畫面。

《逐岸》特展以台灣的海岸影像為題,並列交陳著自然天成與人為加工的嶼岸風貌,廣闊的絕美畫面讓人屏息驚歎,已受破壞而改換了容顏的破碎岸景也發人痛心深省。

展場中,挑高巨幅投影的動態影像讓人實境體會了齊柏林導演生前慣常的俯瞰視角;甫一轉身,映入眼簾是牆面上大幅輸出的台灣嶼岸圖像:東北部的岬灣、東部的斷層、南部的珊瑚礁岸、西部的沙灘,同時亦有人工化後的堤岸樣貌,商港與漁港的設置,以及海流隨之被迫移換方向的無聲破壞……一道道清晰細緻的海岸稜線、活現立體的海的波紋,在在動人心魄。

當影像一幕幕映入眼簾、心神為之震撼後,心中頓生瞭然:若能一直懷有這樣的角度與高度去凝視深愛的土地,紀錄下所有美好與不美好的印記,該當是心滿意足,無悔無懼。這想來就是齊柏林離不開天際的理由吧!

齊柏林曾說:「讓美麗與缺憾,同時存在一個空間,這是真實的世界,也是真實的人生。」人們太習於讚嘆美好、享受便利,卻漠視看不見的角落。這一氣勢磅礡的特展,讓人驚歎台灣的美,也讓人進一步思考在自然與人為間、在環境的永續與經濟的發展間,該當如何平衡。

還好我們有齊柏林,堅持用他的方式,一次一次飛上高空,飛越台灣每個角落,留下紀錄。「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那都是我們走過的痕跡。」他說。

空氣中開始有秋的味道,蕭瑟中帶著些旖旎,正合我看完逐岸展的心情。如果你也想念齊柏林那獨一無二觀看台灣的視角,這個周末,也到淡水河岸逐岸一回吧!

 

註1:

2017年6月10日,紀錄片導演齊柏林為了空拍記錄台灣不幸罹難,2018年透過社會募資籌建「齊柏林空間」,獲得8千多人的支持,落腳淡水。「齊柏林空間」是典藏齊柏林空拍影像作品的大寶庫,也是傳遞環境關懷理念及推廣台灣環境教育的代表性場域。除特展之外,亦有環境劇場固定播放動態影像,以20分鐘的時間引領觀眾翱翔台灣的領空;常設展區則置放齊柏林生前物件與相關紀錄,與讓新舊朋友在此認識齊柏林、懷念齊柏林。

↑逐岸第三區:記憶中的黑盒子(齊柏林導演常設展空間)

 

Info

「逐岸」特展

展出時間:即日起~2021/8/7

開放時間:10:00~18:00,周二休館

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

 

Text ∕ 汪宜儒
Photo ∕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