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3 月 7, 2022 | 愛閱讀
當我們從中壢縣市道轉入巷弄,遙見錯落擺置著巨書的建築體,儼然向路人昭告:這裡就是遠近馳名的龍岡分館。接近西南隅時,發現它看起來像是一本即將翻開的書本,白色書封還鑲著活字印刷的相反文字,摘錄在地創作。若是從台貿公園一端抵達,會看到建築外觀是一條條的垂木,彷彿與周遭的榕樹氣根相互呼應。 借用藝術家崔永嬿對它的形容:「建築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閱讀的文本。」龍岡分館在我們尚未踏入圖書區之前,已然擴大了「閱讀」的定義。 建築師故鄉的圖書館...
by editor | 2 月 22, 2022 | 愛閱讀
走進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的辦公室,就看到牆上掛著一幅《心經》。吳院長解釋道,他認為人要安身立命,需要一個信仰,而《心經》就是他的信仰,掛起來,時時提點,時時提醒。 吳明賢憶述小時候,因為父母親工作繁重,寒暑假都會將他送到外婆家,而他的嬸婆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因此他有機會常到佛堂看《佛經》;他笑言長大後習醫,可能與此經歷有關,因為佛是要來解救人的。 醫學之關鍵在於「人」...
by editor | 2 月 16, 2022 | 愛閱讀
建築容納了人類活動的空間,而其本身的規劃、設計與工法也展現了一個時代的文化思想與藝術。日本知名的近代建築史學家暨建築家藤森照信,在1974年與同為建築史學家的堀勇良等人結成建築偵探團,與日本各地研究者共同進行近代建築的調查。 跨越5大洲,解說80件世界重要建築 除了以建築學的視角進行探究,也從歷史文化與人類學的角度追尋建築背後的故事。在藤森照信的眼中,建築並不是純粹中性客觀的物體,而是需要結合地域、時代、材料、工法、風土民情,以及建築師本身的學養與背景,才能拼湊而成接近「真相」的存在。《藤森照信...
by editor | 1 月 21, 2022 | 愛閱讀
深植於日本文化與生活間的「侘寂」美學,富哲思,有禪境,雖無法言簡意賅去說明,亦難以具象的詞彙解釋,但其影響所及已超越國界,其精神更是無處不在。透過出身自東、西方的兩位不同作者:日本美學家大西克禮,與曾在日本生活多年、深受日式哲學與美學影響的貝絲‧坎普頓的著作,我們或可尋獲理解侘寂的不同途徑,同時感受侘寂在不同領域面向的存在。 源自日本美學的迷人概念 大西克禮是為日本學院派美學的確立者暨代表人物,在世時專事美學研究與翻譯。在他的《侘寂─素朴日常》之前,另著有《物哀─櫻花落下後》、《幽玄─薄明之森》,合為大西克禮的日本美學系列三書。...
by editor | 1 月 10, 2022 | 看人物, 愛閱讀
《看見台灣》紀錄片帶來台灣美麗山河的磅礡影像,觸動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導演齊柏林,花上25年的時間,以空拍俯瞰的方式,記錄了台灣的土地、海岸線、人文景致,甚至大地創傷,提醒我們珍愛環境、永續經營。 《名人書房》到訪位於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後棟的「齊柏林空間」,訪問齊導長子齊廷洹,以及「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執行長萬冠麗,聊聊兩人對齊柏林的觀察,並暢談齊導的作品與信念。 影像拍的是環境,關懷的卻是人們...
by editor | 12 月 22, 2021 | 愛閱讀
從各個不同的發展面向實踐永續,已是世界各國的趨勢。然而,在一味正向談論永續的潮流中,由人類學家黃樹民所著的《借土養命:從雲南到金三角,從毒品到永續農業,一個泰北華人社區的民族誌》,在近期相關專書裡很值得一讀,進而從書中的提問進行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