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7 月 8, 2021 | 行
建築反映著當代生活與價值,也反映當代美學的趨勢。從古至今有不少功能與趣味並重的建築,無論是充滿幽默感或是童心盎然,都具體地表達這些建築大師純真質樸的想望與態度,讓人在城市與建築中找到更多玩心與想像。 曲線是宇宙的浪漫起源 瞭望巴西的天際線,被譽為「建築界畢卡索」的巴西建築之父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以流線預言未來,以皇冠、餐盤、波浪等,形塑出前所未有的建築,他的建築是科幻之作,在許多電影場景裡經常出現。 1943年,尼邁耶首次獨立設計完成的波浪形聖方濟教堂(Igreja Sao Francisco de...
by editor | 6 月 23, 2021 | 行
隱身在澳洲世界遺產藍山國家公園之中的阿聯酋唯逸沃爾根山谷飯店(Emirates One&Only Wolgan Valley),是阿聯酋航空少數投資的飯店,以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為經營宗旨,具有綠旅店的標竿地位。坐落遼闊壯麗的峽谷美景裡,提供袋鼠導覽、日落美食饗宴的頂級旅程,更是體驗奢華野營(Glamping)風格旅行的好去處。 全球第一間獲碳中和認證的度假村...
by editor | 5 月 18, 2021 | 行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人類與自然的環境議題再度引發另一番思考。位在挪威梅洛伊市極圈內的霍蘭斯峽灣(Holandsfjorden)之上的環景飯店Svart,在少有人類駐足的環境裡,如何達成「最少碳足跡、為環境帶來最少影響」的目標?著名的國際建築及室內設計事務所Snøhetta與創業投資平台MIRIS、能源公司Powerhouse共同合作,給出了對周遭生態負責任的詮釋。 當傳統漁屋遇上永續新技術...
by editor | 5 月 7, 2021 | 行
1960年代至今,取法自然的建築風潮已成主流。建築大師們不僅是就地取材,與自然為善,更進一步,讓建築崁入地景,與環境融為一體。 人、建築和自然的共生 世界建築潮流經過不同時代的淬煉,受到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走出了形式主義的框架,返歸到建築與空間的本質思考,對稱、圖騰、形象不再是設計建築的主流準則,建築師們反倒開始討論起環境,關於地形如何起伏、關於微氣候如何流動、或是關於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性……再加上人的使用者經驗,諸如配置、動線、住居等,不約而同呼應了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的建築哲學:「人、建築和自然的共生。」...
by editor | 4 月 28, 2021 | 行
你有想過要登百岳嗎?在台灣,不少山友挑戰的第一座百岳不約而同獻給了合歡群峰,這處美到不行的景點,居然僅須具備基本登山健行能力便可攻頂。對於登山新手而言,這裡也是了解個人高度適應能力的最佳場域。 無光害!亞洲第3座國際暗空公園 合歡山位在南投縣仁愛鄉及花蓮縣秀林鄉交界處的台14線上,周邊有7座山峰串連成合歡群峰,其中主峰、東峰、北峰、西峰及石門山名列台灣百岳。同時在2019年通過國際暗天協會(IDA)認證,合歡山鳶峰到小風口區域成為台灣首座國際暗空公園,是最適合觀星愛好者的國際級無光害景點。...
by editor | 3 月 25, 2021 | 行
花蓮之美眾所周知,但有些美景深藏不露。位在太魯閣國家公園中,就有兩處隱身在深山之中的太魯閣族部落,分別為大同及大禮部落,是唯二沒有公路可抵達的原住民傳統舊部落,只能靠徒步前往,才能一探究竟。 徒步才能到的深山桃花源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原住民族為太魯閣族,在立霧溪流域一帶定居,過去在日治時期的理番政策下,大部分的部落均被遷移至淺山、平地,國民政府來台後更將族人遷居,但一些老人家因為喜歡山上生活而回歸居住,現僅存大禮、大同部落仍有居民活動。這裡沒有方便的車道,物資皆靠人力背負或流籠送達,部落甚至沒有電,因而被喻為「黑暗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