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ditor | 7 月 8, 2021 | 行
建築反映著當代生活與價值,也反映當代美學的趨勢。從古至今有不少功能與趣味並重的建築,無論是充滿幽默感或是童心盎然,都具體地表達這些建築大師純真質樸的想望與態度,讓人在城市與建築中找到更多玩心與想像。 曲線是宇宙的浪漫起源 瞭望巴西的天際線,被譽為「建築界畢卡索」的巴西建築之父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以流線預言未來,以皇冠、餐盤、波浪等,形塑出前所未有的建築,他的建築是科幻之作,在許多電影場景裡經常出現。 1943年,尼邁耶首次獨立設計完成的波浪形聖方濟教堂(Igreja Sao Francisco de...
by editor | 6 月 7, 2021 | 居
建築與自然如何共生?關於這個建築界的永恆課題,葡萄牙籍建築大師阿爾巴羅.西薩(Alvaro Siza Vieira)以畢生之作做出極佳詮釋,他於1992年獲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建築獎肯定,並在2012年摘下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西薩以其極簡優雅的建築語彙與地形緊密地連結,加上對地方、人文與歷史的尊重,其作品不受時代潮流的影響,始終散發著一種宏偉的生命力,深受全球建築人讚譽。 嵌入地景的無框張力 1933年出生,西薩在葡萄牙西北部海港波爾圖(Opato)附近成長,在高等藝術學院研習建築,爾後與他的導師Fernando...
by editor | 5 月 7, 2021 | 行
1960年代至今,取法自然的建築風潮已成主流。建築大師們不僅是就地取材,與自然為善,更進一步,讓建築崁入地景,與環境融為一體。 人、建築和自然的共生 世界建築潮流經過不同時代的淬煉,受到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走出了形式主義的框架,返歸到建築與空間的本質思考,對稱、圖騰、形象不再是設計建築的主流準則,建築師們反倒開始討論起環境,關於地形如何起伏、關於微氣候如何流動、或是關於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性……再加上人的使用者經驗,諸如配置、動線、住居等,不約而同呼應了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的建築哲學:「人、建築和自然的共生。」...
by editor | 4 月 22, 2021 | 居
誠如義大利建築師Doriana Fuksas所云:「家是靈感的第一個來源。」一位建築師如何透過創造使過去與未來都變得更好,仔細探究他們所有思考的原點,就是從自己生活的家開始。 透過設計活化歷史建築 義大利建築師夫婦Massimiliano和Doriana Fuksas(Studio Fuksas創辦人)位在巴黎的家,是一棟興建於1800年代中期的磚石建築,與法國藝術領域有著深厚的聯繫,不僅曾為作家雨果的住所,很長一段時間亦曾是法國建築學院。「打開窗可見城市最古老的廣場,一幅美麗的風景就在家外。」Doriana Fuksas說。...
by editor | 4 月 1, 2021 | 居
現代主義建築有句「建築是生活的機器」名言,這句話不僅在闡釋建築的機能性,也強調建築與生活之間是如何息息相關。建築說穿了,不過就是源自生活的一門學問,倘若能夠走進建築大師的家,看他們如何把建築落實於生活,豈不是更明白建築的意義? 以前瞻思考發展新都市計畫 丹下健三(Kenzo Tange,1913~2005),是獲得普利茲獎的第一位亞洲建築師,也是日本建築界尊崇的精神導師,像是黑川紀章、磯崎新、楨文彥等影響力遍及世界的建築師,都曾隸屬於他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