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生活的質感是由細節構築而成,好設計也不是僅可遠觀的藝術品。2024年,《居心誌》推出全新單元「日用好設計」,邀請各界達人以獨到的眼界經驗與美學觀點,分享他們的生活用物學以及親自挑選、覺得好用的日常小物5選,讓更多人深切感受:美學不是陽春白雪,而是日常所見所得,進而習得如何藉由設計改變生活、豐富生活的趣味與歡喜。
飲食作家盧怡安,熱愛飲食,也愛動手做菜,2021年獲《 Tatler》雜誌選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250位Taste Maker之一,每天的日常就是做菜、泡茶、插花……也因此家中收藏了無數器物,從陶瓷茶壺到市場小湯匙,每一件都承載著生活故事。「光羅翌慎的作品我應該就有90幾件吧。」盧怡安笑著說,這還不是認真清點的實際數據!
好,就是符合你的習慣
擁有許多器物不是為了收藏,不是為了陳列,而是為了使用。盧怡安認為,好設計的核心在於符合習慣,符合當下的需求,「我覺得沒有絕對的好,好就是符合你的習慣。」她以茶壺為例,台灣茶壺講究「三點一線」設計──壺嘴、壺身開口與把手最高處呈水平直線排列,倒茶時角度自然不費力。
長期使用同一件器物,為盧怡安帶來深層的默契與安全感。「如果一天到晚換來換去,就會很難掌握一些細節,用起來就會比較沒那麼自在。」這種專一使用的哲學,讓她與器物建立起親暱的關係,甚至為最常用的米白小壺取了個名字叫「寬麵條」。
「寬麵條」其名來自寬寬的把手,適合以高溫沖泡台灣烏龍茶的蓋拱設計、能適度呈現茶香的釉料……一切都相當貼合她的需求與喜好。最常用、最順手、用起來最舒服,就是好設計。
不是收藏,是一種遇見
至於選物的訣竅,盧怡安的心法更像是遇到,而不是挑到。「不用挑,就先買,買完以後後悔了就賣掉或送人。」不相信預設的準則,也不迷信他人的推薦,最適合自己的東西,當然要靠自己在實際使用中慢慢篩出來,「學費繳一繳以後,你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她坦承自己買過很多不合用的東西,但這些「學費」讓她更清楚自己的需求。「以前買過很大的花器,可是我家東西太多了,插上花其實沒地方放;也買過某些名家茶具,用了之後才發現實在不太合。」器物本身沒有不好,就是用不來。透過這些經驗,她學會了選擇更適合自己生活尺度的器物。
曾是很會「做功課」的媒體人,但盧怡安並不熱衷於做器物的功課,泰半是透過人與人的相遇而進入生活,「碰到了,然後買。」這種自然而然的相遇哲學有些佛系,也讓她的每件器物都帶著人情味。
生活教養,藏在常日裡
盧怡安的美感教養也相對佛系,她不特別向孩子解釋器物的細節或來歷,而是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接觸。「就是一直給他用、一直讓他用,習慣了以後就回不去了。」孩子會自然發展出對不同器物的喜好和使用習慣,「像小的喜歡用筷架,而且他們知道哪些餐具不能丟烘碗機隨便烘乾。」在日常使用中培養的美感,竟也成了一種生活習慣。
器物像是和盧怡安一起享受生活的夥伴,有的在短暫相遇後終究揮手道別,有的能與她長久相伴,創造更多體驗與記憶。兩把常用茶壺、一只10元湯匙……在盧怡安的世界裡,每個數字背後都是實際使用的累積。器物的價值不在收藏,而在於它們能否成為生活中讓人安心的存在。最好的設計,往往就在最日常的使用裡。
【盧怡安的日用好設計5選】
01 Tembea — 帆布包
盧怡安說,自己常一不小心就買太多東西,習慣使用帆布包。這款 Tembea 帆布包,是「上一代」一澤信三郎帆布包側邊磨破之後入手的新歡。單邊背帶的位置相當巧妙,空包時開口可自然收攏,裝滿東西後換邊背,就能「炸」出空間和立體感。這種因為設計在使用中產生的自然變化,正是她偏愛的設計特質。
02 石川隆兒 — 法式八角盤
在日月 hitsuki gallery 中相遇的法式八角盤,經典器形的釉面以微微開片賦予更多表情,使用後會產生有趣的痕跡變化。「石川隆兒是位很纖細的帥哥,做出來的器物也跟他本人非常像。」底部的弧形設計適合盛放多湯水的台式料理,「隨便擺都很好看。」
03 羅翌慎 — 紙槌瓶與米白茶壺
羅翌慎是盧怡安的陶藝老師,兩人有著「一起成長」的特殊情誼,美學品味與使用需求幾乎同步演進,作家的作品隨著生活軌跡變化,紙槌瓶介於陶與瓷之間的質感,以及茶壺為符合台灣泡茶習慣而發展出「三點一線」設計,細節中簡練的中式語彙與偏古典的器形,是實用與美感的完美結合。
04 金網つじ — 長型茶勺
來自京都的傳統工藝老舖「金網つじ」(Kanaami-Tsuji),以不同材質金屬細線編織的茶勺,已使用近10年。除了泡茶外還能篩糖粉或各種粉類,「差不多可以篩一切。」雖然邊緣會產生銅綠需不時清理,但幾乎不太會變形的耐用性,成為盧怡安在廚房中的可靠夥伴,可說是職人工藝融入日常生活的最佳寫照。
05 嘉義東市場 — 10元小湯匙
一把購自傳統五金行的 10 元小湯匙,幾乎沒有上漆的木柄表面,有著長年使用的自然斑駁痕跡,匙口邊緣可切出俐落角度,對盧怡安而言是吃布丁時的首選。「本來想說買兩把就好,現在後悔沒有多買幾把。」源於實用需求的結構,完美詮釋了功能導向的設計美學,更展現了民藝的樸實美感。
Text/林蔚秦
Photo/許家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