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生活的質感是由細節構築而成,好設計也不是僅可遠觀的藝術品。2024年,《居心誌》推出全新單元「日用好設計」,邀請各界達人以獨到的眼界經驗與美學觀點,分享他們的生活用物學以及親自挑選、覺得好用的日常小物5選,讓更多人深切感受:美學不是陽春白雪,而是日常所見所得,進而習得如何藉由設計改變生活、豐富生活的趣味與歡喜。

 

走進藝術家米力的工作室,一進門視線便被窗臺的綠意所吸引,映入眼簾的還有一幅幅繽紛溫暖、富有生命力且極具個人特色的畫作。當回過神來,就會發現其中藏著各種米力心愛的器皿、工具,以及私人收藏的藝術品。

正因為每一個物件都被安排得恰到好處,它們用不同的姿態回應彼此的故事與存在意義,也讓來訪者能如同遁入祕境般,靜靜玩味這一屋的新鮮,以及藝術家對於空間、物件與生活的態度。

 

蒐集,是一種跟文化對話的方式

回想起對器物的熱情,與先生共同經營「米力生活雜貨鋪/溫事」多年,米力表示自己「玩物」超過25年的過程,也是一條從浮誇可愛的風格,緩緩演進到務實、美感與文化兼具的物件收藏之路。米力說:「我跟別人收器物的切角也不太一樣,不完全是因為需要。我們過往都是去日本產地,邊逛邊買,然後用用看,才會進行採購。在以前沒有社群的時代,都是要打電話慢慢詢問、耐心溝通。」

如同挖寶般的過程,是米力採集資訊並與物件培養感情的方法。她認為,只有自己用過,才知道每個器物的極限與常態,而取得的過程更是一種與文化產生連結的儀式。每一個物件的歷史背景與故事,都深深使米力著迷不已,像是民藝剪刀後來之所以成為顯學,正是與它存在的歷史有關。米力笑著說,這方面知識的積累,自己的先生可說是神隊友,如同日本文化維基百科,總能適時為她解惑。

 

慢慢挑、慢慢用,收藏歲月的痕跡

一路走來,米力始終從事與「美」有關的工作,對於器物之美也有深刻體會。

「無論我下廚做的菜好不好吃,只要放在自己喜愛的器皿裡,價值感就不同。我曾經用整套餐具盛裝自助餐,就覺得心情很好,慢慢吃、好好享受,這其實就是慢食的概念。也因為不想隨便對待食材與心愛的器皿,我還會特地去日本超市挑一些可以擺盤用的小綠葉。」米力說。

回想高中就讀復興美工的年代,米力對於「美」的感知已相當敏銳,也因為對「美」的鍾愛與追求,她投入、鑽研相關的一切,進而不斷成長。她也提到,對美的感知與年紀很有關聯,真正開始工作後,經由吸收與萃取,再經過時間累積與發酵,最終才會成為自己的東西。

「現在的我,開啟斜槓人生的時程到了,那就好好面對、梳理,也用自己的畫作與雜貨鋪,好好回應這樣的自己。」米力笑著說,曾在大公司工作20多年,熱愛工作之餘,對於生活也始終保持熱情,爬山、畫畫以及安排生活步調,都是為了自己。為了成為職業創作者,她也曾走過一段摸索的日子,但最終,她發現自己非常享受與生活有關的大小事:生活雜物與器皿,就是她傳達喜好與個性的語言。

 

 

米力的日用好設計5選】

 01 日本胡桃木托盤

米力愛用十多年的日本胡桃木盤,上頭刻有特別的魚鱗紋,可直接盛放食物,也能拿來陳列物品。米力最常用的方式是作為切食物用的砧板,如今已留下明顯的使用痕跡。

 

02 日本五十嵐窯 杯及壺

來自五十嵐窯的壺,是米力的咖啡好朋友,既無匠人落款,也不似名家煞有其事地簽名,樸實無華正是這只壺最大的魅力,價格實惠且十分耐用。而杯子則同樣出自民藝窯,來自四國的砥部燒(とべやき)豬口杯(自由杯),能隨心所欲地適應場合,變化多樣的使用方式。

 

03 日本牛之戶燒 三色盤

牛之戶燒是1837年由小林梅五郎於牛之戶開窯(現今鳥取市河原町),帶有傳統農家氣息的盤子,比較常見的是「兩色」、「兩卦分」,而三色盤並不容易入手。當時為了買到,米力可是搭了很久的計程車專程前往窯廠才如願。牛之戶燒雖今日已成藏家寵兒,但20世紀初因過於堅持傳統,幾度面臨營運危機。米力手上的這款藍綠色,是窯廠花了25年才研究出的配方,要穩定量產並不容易。當年在危急之際,柳宗悅出手相助,牛之戶燒如今才得以延續成為深受喜愛的器物。在鳥取當地的民藝店仍可見其蹤跡,但數量稀少,要入手依舊不易。

 

04 有次 民藝剪刀

喜愛花草的米力,布置空間時一定少不了花草綠意。擁有不只一支花剪的米力,最推薦這支來自京都、自16世紀便存在的品牌之作。因為過往是為皇家軍隊訂製利劍起家,現代製造的花剪延續了過往皇家認證的水準,不僅相當鋒利,還可免費刻字,展現親密感的個人化服務。

 

05 柳宗理 麵包刀

輕巧又好用的麵包刀,在米力手中不只用來切麵包,任何食材都能輕鬆應付,是名副其實的「神器」。因為鋸齒刀刃非常穩定、不易切歪,能讓使用者好好控制力道,切起來的手感也特別療癒,重度烹飪愛好者可別錯過。

 

▋延伸閱讀:

【居心誌】日用好設計 ✕ 米力

 

Text/顧庭歡
Photo/Han

 

延伸閱讀:

【日用好設計】林雍順的質感哲思五選

【建築大師在台灣】妹島和世:我喜歡創造一個開放的建築,就像城市的一部分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