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即將突破20%,面臨照顧人力減少和老人獨戶數攀升的衝擊,這時候更需要社區中自己長出來的「互助」能量。《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述說了11個熱血的台灣共生社區故事,藉由跨年齡、族群的自助、互助、共助,讓社區裡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彼此照應,又不互相打擾。你理想中的社區生活是什麼模樣呢?藉由借鏡前人的經驗,提出屬於自己的共生社區想像與實踐。
書粥所在的長濱鄉,位在台東的最北端和花蓮接壤,沒有火車站和客運站,交通相當不便,從都會區過去最簡單的方式是坐火車到玉里然後走玉長公路,沿著蜿蜿蜒蜒的玉長公路開車過去,單趟最快也要40分鐘,如果搭客運就更久了,而且可能中間還要換車,不花一兩個小時到不了,說它是遠得要命的書店,並不是在開玩笑。我當店長時曾有鄰居來跟我說:「我們這個小地方什麼都沒有,來觀光的話吃個飯待個半天一天就夠了!怎麼會有人想來這邊住7天半個月?! 而且還免費幫忙顧店?這是騙人的吧?!」
這種傳統上看起來是弱勢的點,到了外地人高耀威的眼裡反而成了吸引他的地方,一個依山傍海、遺世獨立的美麗小鎮,居民生活樸實自然、沒有都市化的包袱;一個沒有書店的偏鄉,剛好提供了他自由揮灑的空間,所有的缺點在他眼裡都成了優點,也激起了他挑戰的決心。他也提供了外地人才能看到的獨特觀點,「你從0到1要有一個0.5,那個0.5有時不容易存在,我就做一個0.5的事情,讓大家踩著這個階梯,慢慢到他們想去的地方!」
書粥這4年多來接待了200多位店長,最年長的76歲,最小的15歲,他們的故事隨著書粥的臉書粉絲專頁,傳達給了更多人,身兼粉絲專頁小編的高耀威用他的生花妙筆,讓看似平淡的小鎮生活充滿了趣味,提供許多人暫時脫離自己枯燥人生的美好想像。而高耀威的高人氣和多點子,也讓一些在地人紛紛找上他合作,因此近年來他又開了「長所」和「麵包宿」兩間店,這兩間店以書粥私人招待所的獨特方式經營,他們不像一般民宿,只要上網花錢就可以訂得到,而是優先讓過往擔任過店長想重訪長濱的人,或想到長濱或東部「淺居」的人居住,淺居是指他們住的時日較長,或許有心移居,先來這裡體驗生活,也給那些暫時需要一個地方寫作或創作的人當工作室,所以居住者的心態和生活態度和民宿裡的觀光客很不一樣。
這是對於怎麼創造移居人口,打造共生社區最落地的實踐。
(本文節錄自《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把我變成我們,11個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時報出版)
▋《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把我變成我們,11個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
作者:楊寧茵、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出版社: 時報出版
Editor/小島與松
Photo/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