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word
身兼建築學者及專欄作家等多重身分的李清志,昕品設計設計總監王子亦,在疫情期間,兩人結伴同行,將台灣這座島好好走了一遭。大叔世代的環島旅行,不走高速公路或快速道路,也不靠谷歌地圖導航,而是使用紙本地圖,甚至試圖進入沙灘越野,體會沿著海岸線前進的感覺,感受未曾有過的野地經驗,也讓自己在人生下半場,重新認識這片生活的土地,進而找到自處的意義。


 

果貿社區的魅力

那天回到左營果貿新村走走看看,想到年輕時在海軍一軍區公共工程處服役,這些眷村都是我們單位負責維修的。當年海軍眷村多為老舊木造平房,眷村雖然密集,但是並不會給人有壓迫感,甚至有種悠閒的輕鬆氛圍;果貿社區卻是早期少見的高樓層眷村,密度之高,令人聯想到香港的高層集合住宅景象。

果貿社區原本是海軍果貿眷村,在60年代逐漸改建,1965年完工時,約有2,000多戶,堪稱是南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眷村。後來海軍與高雄市政府合作,將果貿三村改建為擁有5,000戶的大型國宅,提供原海軍眷屬以及中低收入民眾入住,整個改建計畫一直到1984年才正式完成,成為擁有13棟大樓的果貿社區,鼎盛時期約有上萬人入住其中。果貿社區是60年代現代主義的設計,與加拿大多倫多市政廳雙C形的平面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設計概念可說是十分摩登與新潮。在果貿社區雙C環形住宅大樓中央,可以拍出魚眼鏡頭般的效果,呈現出圓形的天空,成為網美的最愛,吸引許多年輕人來此取景拍照。

戰後世界各國居住需求大增,現代主義以大量生產的方式,同時出現在世界各國戰後重建的地區,因此這類建築也被稱作是「國際形式」(International style)。這類集合住宅在戰後美國各大城市興建,作為國宅使用,居住者多為低收入家庭,由於管理不善,許多國宅社區淪為犯罪的溫床,甚至成為整個城市最糟糕的地區,因此60年代之後,許多人開始檢討這類國宅的問題,或是乾脆拆除這些高層國宅建築。1972年7月2日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將一座現代主義國宅炸毀,建築評論家詹克(Charles Alexander Jencks)遂將之稱作是「現代建築的死亡」。

果貿社區雖然也是龐大的現代集合住宅,卻沒有淪為城市犯罪的溫床,與其說是因為管理得當,不如說是其住商混合的雜亂使用,反而帶給這個社區極大的活力!果貿社區雖然設計新穎,但隨著時間演進,空間使用逐漸混亂,各家鐵窗與曬衣竿,以及高密度的空間感覺,讓果貿社區有種香港街區的氛圍,所以有人也將其稱作是「小香港」。

果貿新村原本的公園及廣場等開放空間,並不如現代主義建築師的想像,是居民喜愛的綠地休閒空間,反而成為豐富有趣的菜市場,販賣著各地的家鄉味與食材;公園中的健身器材、兒童遊樂設施竟然被居民拿來曬衣服、曬棉被。而1樓店鋪空間,則有許多知名的早餐店,油條燒餅豆漿都非常經典,不只是果貿社區的居民,幾乎全左營地區的市民,想吃早餐都會跑到果貿社區來吃;除了早餐之外,早期常見的修改衣服的裁縫店、修指甲的美容院,還有食衣住行生活各種所需,這裡幾乎都有,與其說這裡是國宅社區,應該說這裡就是一座具體而微的小城市。

果貿社區結合了60年代的新穎現代建築,以及眷村懷舊的生活風格,組成了一種奇特怪異又令人神往的地區風格,怪不得現在已經成為左營地區的熱門景點,也是網美打卡的重要熱點。有機會搭高鐵南下,不要忘記到這個奇特的國宅眷村走走,體會一下很久沒有機會感受的生活氛圍。

(本文節錄自《大叔Ojisan on the Road》)

 

《大叔Ojisan on the Road
作者:李清志

出版社:時報出版

 

Editor/小島與松
Photo/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名人書房】韓良憶:恰因人生無常,更願珍惜日常

【小書房】坂本龍一人生精采終章: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