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行走的音樂圖書館」,焦元溥著有《經典CD縱橫觀》、《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樂之本事》及《樂讀普希金》等引介古典音樂的重量級專書,同時也經營古典音樂的廣播節目與線上課程等。然而,大學及碩士皆以國際政治為專業、並非音樂科班出身的他,究竟是如何透過書寫,將文學與音樂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深度共鳴?且透過最新一季的《名人書房》一窺其究竟。

 

古典音樂之路的自我養成過程

因著家中留有一台姑姑的鋼琴,似乎很自然地,焦元溥4歲時即開始學琴,但讓他真正感受到音樂的魔力、一頭栽進古典音樂世界的主因,源自小學時老師請他負責午間的廣播節目,「其中有一首布拉姆斯的《悲劇序曲》,一聽到就被深深吸引、深深觸動了,然後就一直一直不斷反覆地聽,就你還會記得那個10歲的你,那麼喜歡一個東西的那個感覺。」

而後沒有成為鋼琴家,而是走上了音樂評論這條路。焦元溥自我分析道,「從小我就沒有很愛練琴,常常感覺已經練了好久了,但其實才過了半小時;但對於學和聲、學對位,我卻可以花上7、8個小時去寫,應該就是我比較喜歡思考相關的事。」

國二時,讀到關於法國作曲家梅湘離世的一篇報導,提及他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這對當時壓根沒聽過梅湘的焦元溥來說,不禁深感困惑,「果真如此?還是其實是我的問題呢?」由此,開始接觸並研究梅湘及其學生的相關作品,並開啟了樂評的相關書寫,而這時的焦元溥也才15歲。

 

從音符之間探尋音樂家的本我

很意外的,焦元溥說,他早年並不特別喜愛莫札特、巴哈的音樂,因為當時聽起來都一樣。「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它就變得都不一樣了。像莫札特的鋼琴協奏曲,開頭會怎麼彈,50個人一定是有50種不同的彈法,個性不同,詮釋就會不同。」

焦元溥說,「詮釋會因為了解而深刻。我常常為了一個註腳,去查兩個禮拜的書,為了確認資料的正確性,然後只是為了多講兩句話。」此外,「第一次聽到某個曲子時,那位演奏家的演奏風格,就會讓你對這首曲子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當他後來想要聆聽某首曲子時,會刻意購買多個版本、同時一起聽。

正是本於如此認真而執著的探究精神,近年來焦元溥採訪過不少世界知名鋼琴家,如何起頭?「第一位世界知名鋼琴家的訪談,我是透過台灣的鋼琴家,去邀請他的老師,然後有了一些積累之後,漸漸就會比較容易。」焦元溥舉例說,他曾詢問俄國鋼琴家紀新為何願意受訪,得到的回答是,「我看了你曾訪問過誰,就知道說,你訪問的是著名鋼琴家加上音樂家。」亦即,焦元溥的名單中,甚至包含了行內人才知曉的音樂家,足見其音樂涵養之深厚。

 

音樂與文學交織成就深刻書寫

「如果你要了解貝多芬的音樂,你就一定要了解法國大革命啊!」為了音樂研究,焦元溥因而極其自然地就會去閱讀那個時代的相關文學作品。

焦元溥提到,曾有一位老師在指導學生彈奏李斯特的曲子時點出,這首曲子非常有那種拜倫式的風格,「可是如果你不懂拜倫,就會出現理解上的斷裂;反之,則對你如何詮釋李斯特的音樂會很有幫助。」焦元溥接續舉例,「像柴可夫斯基也有拿拜倫的作品《曼弗雷德》,做了《曼弗雷德交響曲》。此外,《曼弗雷德》也出現在舒曼的交響曲或其他作品中。」

了解文學,有助於了解音樂;了解音樂,同樣有助於我們對於文學作品有更多的感悟。

以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為例,作者在一個歌劇院場景中,精心挑選了董尼采第的歌劇《拉美默的露琪亞》。此歌劇的原版為義大利文,當天演出的是改編過並刪掉部分細節的法文版,確實會因此造成理解上的困難,然後作者讓夏爾包法利就此提問,從中反應出,夏爾包法利其實就是一個普通人,他雖然並不特別出色,但也沒有特別愚笨。焦元溥讚嘆地說,「這是從音樂的角度,看出福樓拜寫作的功力。單純寫一般人的故事,竟然還寫成了世界名著,你看他多厲害。」

2007年,焦元溥完成了第一手世界頂尖鋼琴家訪談錄《遊藝黑白》,並於2019年擴增完成新版,廣泛獲得各領域專家的讚譽。自稱喜歡研究,但對於寫作其實並沒有那麼熱愛的焦元溥表示:「寫作有一個好處,就是寫作可以幫你組織你的知識,然後讓你再去進行下一步你想做的事。」

「我接下來想要寫的,就是文學作品中的古典音樂場景。」身兼樂評家、廣播人與作家等多重身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古典音樂,對於焦元溥即將進行的下一階段的書寫,我們也將同樣懷抱著好奇與期待。

 

焦元溥推薦書單:
◎焦元溥《樂來樂想》

◎焦元溥《聽見蕭邦》
◎焦元溥《樂之本事》
◎焦元溥《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一~四》
◎焦元溥《樂讀普希金》
◎古斯塔夫.福樓拜《福樓拜短篇小說選集》
◎福樓拜《情感教育(二版)》
◎E. M.佛斯特《E. M.佛斯特文集》

 

《名人書房》焦元溥:閱讀激發抽象思考,豐富個人獨特體驗

 

《名人書房》YouTube
《名人書房》FB
《名人書房》IG
《名人書房》Podcast

 

重溫《名人書房​​​​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
第四季
特別篇

 

Text/朱惟君
Photo/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延伸閱讀:

【看人物】張曼娟:閱讀,是最美的想像

【名人書房】郭強生:每一次的創作都是穿透未知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