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學是熱門文類,卻非今人獨創。且不論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之語被奉為古代飲食精髓;就文人以茶會友、以酒澆胸中塊壘的傳統來說,誠然,飲食文學既非小道,而且深具文化底蘊。

中華文學的饌玉與粗食

貴族豪門的飲饌精緻奢華,甚至蘊藏著意趣與哲理,文人當然不惜筆墨,以《紅樓夢》為例,縱使沒有端出至繁至細的筳宴料理或茶點,光是粥品,從碧粳粥、紅稻米粥、江米粥,到臘八粥、棗兒粳米粥、鴨子肉粥、燕窩粥等,便已足夠辦桌了!

鮮藕鱘魚、茄鯗、胭脂鵝脯、蓮葉羮、雞髓筍等菜餚,隱藏著世態人情的滋味,牽繫大觀園裡不同角色的性情與命運,讓人悠思神往;而庶民百姓的粗茶淡飯,經過作家之筆,又何嘗不教人銘心?

阿城的《棋王》著力側寫棋呆子對「吃」的執著與虔敬,他「把兩雙筷子吮淨,拿水把飯盒沖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淨,然後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在這裡,吃,非僅是生理需求,更是對生命價值的尊重。

日本文學食滋味

自稱「宇宙第一大饕客」的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從《廚房》到《食記百味》,與幸福相關的畫面都有食物伴隨。

村上春樹是非常樂意「近庖廚」的男作家,翻開他的著作,總少不了飲食細節。在《挪威的森林》中,渡邊徹在醫院照顧女友父親時,用海苔片包捲小黃瓜,沾了醬油就啃了起來,爽脆聲響遍病房,引起食欲不振的女友父親一嘗就吃光一整條。結論是:「覺得東西好吃是一件好事。這是活著的一種證明。」

翻開村上春樹的《發條鳥年代記》更用煮義大麵來開場。他在〈義大利麵之年〉說:「義大利麵好像是應該一個人吃的料理。」又說:「如果義大利人知道自己輸出的原來是『孤獨』,不知道會多麼驚訝啊?」這是村上式的「孤獨」,顯然,食物療癒了身體,更作用於心靈。

 台灣飲食文學的盛宴

在台灣,我們躬逢飲食文學的繁花盛宴,從早期的梁實秋《雅舍談吃》、唐魯孫《中國吃》、逯耀東《肚大能容》、盧非易《飲食男》、林文月《飲膳札記》、朱振藩《食家列傳》,到簡媜《吃朋友》、蔡珠兒《紅燜廚娘》、宇文正《庖廚食光》、韓良露《良露家之味》、焦桐主持的「飲食文選」系列,以及翻譯自世界各國的作品,還有無數不及備載的進行式……

這些作家書寫的經驗與記憶,彷若不同菜系輪番上桌,豐富了飲食的美學境界,讓人循著閱讀滋味,穿越食光隧道,百轉千迴,仍猶恐自己的食量不足以兼容江海啊!

 

Text/吳佩霜

Photo/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愛閱讀】台灣經典圖書館!建築迷必訪書香殿堂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