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常說「跑新聞」,除了因為新聞講求快、狠、準,另一原因是因為大家都要趕往採訪現場,通常都要用上「跑」的速度。而這次《名人書房》的嘉賓范琪斐及蕭丁毓,兩位資深傳媒人當年一「跑」,就跑到國外去了,成為駐外特派記者多年,感受到有別於在台灣做新聞的酸甜苦辣……

採訪工作 壓力與刺激感共存

現任寰宇新聞台總監的蕭丁毓,談吐間神采飛揚卻又沉穩有力,但他剛入行時,也同樣有緊張吃力的青澀時光:「當時剛被派駐國外,獲安排參觀航空母艦,所有武器幾乎都是代號,我完全聽不懂。」採訪結束,他抓住《洛杉磯時報》的記者惡補一番,才順利完成報導。

范琪斐也認同駐海外壓力很大,特別是公司大半夜指派了跨州或跨省的工作,她在2小時內預約好攝影師、衛星傳輸、機票,還要做好資料搜集,將有用的資料列印出來,在趕赴機場的路上和飛行途中快速閱讀,吸收所有資訊,每一次的採訪都如同一場刺激的極限之旅。

范琪斐更直言,在國外採訪了整整10年後,她才終於有自信抵達採訪現場不再覺得害怕,而是相信自己能夠將所有工作妥善完成。她說自己曾被採訪對象稱讚:「你知道你在做甚麼,你的表現很專業。」對當時的她是很大的鼓勵和肯定。

災難新聞訓練出冷靜的能力

平日說話爽快俐落、有條不紊的范琪斐,憶述採訪海地地震的經歷,這個對她而言堪稱20多年來最深刻的經歷,即使今日提及,還會忍不住咽哽。

當時災害剛發生,資訊和現場環境都亂成一團,一切都是「未知」。她在出發前默默寫下遺囑,跟丈夫道別,然後跟隨台灣救難隊趕到災難現場。背著沉重的攝影器材、求生工具,她踏進現場,眼前迎來的景象讓她深受衝擊:「我一輩子都沒看過死人,那次大約看到幾百個吧。」

同樣採訪經驗豐富的蕭丁毓對此感同身受。他說當時甚麼空難新聞、命案都訪問過,然而走進命案現場,目睹地上滿是腦漿和血,的確超乎當時的歷練跟心智條件。他說:「在現場不是冷感,是只能冷靜。」

懷抱理想,做台灣與世界的通道

在新聞行業打滾這麼多年,問及兩人對媒體的看法,他們還是有著滿腔的熱誠和抱負。蕭丁毓說:「我希望台灣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所謂八卦、狗仔化之後,新聞媒體還可以扮演正面、永續的訊息管道。至少我們要守住一個可以打開心、打開眼睛,看時事、看世界的一個窗口。」

范琪斐則說:「我希望我可以帶領大家,成為大家更了解世界的那一雙眼。我希望把事件解釋清楚,為什麼現在世界上正發生著這些事情,這跟我以前只是想從國外把新聞帶回台灣不一樣。」

閱讀能超越時空、快速學習

蕭丁毓說,自己回台灣後對閱讀華文書有種「飢餓感」。恨不得在有限時間內閱讀自己愛的書籍:「我覺得閱讀是一個很容易瞬間跨界時空,同時又可以保有很多想像的事。」

范琪斐恰恰與他相反,英語對她來說早已不止是工具,更是與人交流和閱讀的日常。對她來說,閱讀擴大了她的知識庫:「閱讀是非常划算的學習方式,因為你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學到一個人畢生的研究結果、一生最精彩的故事,或是這個人一生中最大的情感轉折。」

跑新聞,是閱讀人生百態的一種方式。或許我們無法與范琪斐和蕭丁毓有同樣的經歷和學習;但透過閱讀,同樣也能閱讀百種人生,正如我們正閱讀著他們的此刻。

范琪斐推薦書單:

◎馬修‧戴斯蒙《下一個家在何方?》(Matthew Desmond “Evicted”)

◎凱瑟琳‧布《美好永遠的背後》(Katherine Boo “behine the beautiful forevers”)

◎林立青《做工的人》

◎ 陳茻《地表最強國文課本 第二冊:不如歸去休學期》

蕭丁毓推薦書單:

◎郭強生《何不認真來悲傷》

◎馬世芳《耳朵借我》

◎王溢嘉《實習醫師手記》

  • 名人書房最新節目:

《名人書房》粉絲專頁

《名人書房》YouTube 

Text∕張森

Photo∕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延伸閱讀:【名人書房】郁方:度過人生難關,學作他人的貴人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