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中期1920年代的台灣,在文化發展上多少都受到「大正浪漫主義」的影響,夙有「文化城」美名的台中,也因著大正時代個人解放與新時代的理念等等的思潮,由林獻堂、蔣渭水等社會菁英,投身文化民主運動,蓬勃的藝文活動使台中成為當時台灣文化最活躍的地區之一。這些歷史的記憶,在中台灣的老建築身上,留下耐人尋味的美好軌跡……

舊官舍紀錄在地文學:台中文學館

同為日治時期留下的警察宿舍群改建的「台中文學館」,無疑是保留台中文學的重要古蹟。紀錄下了當時由林獻堂先生召集許多文人雅士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由台灣中部古典詩人組成的「櫟社」等。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於2009年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以「台中文學館」為定位,進行修復與活化再利用工程。2016年各館舍全面開放,占地1836坪,分為6棟。館舍當中的常設一館以台中文學史的脈絡來規劃,只要將手靠近館內互動裝置「文學珍珠」,就能夠看見文學家與作品的介紹;常設二館則以山海屯城的空間軸線來展示,輔以詩人創作來呈現地景文學。在互動式的規劃中,讓我們能更具象且直觀地感受文學之美。

承載百年記憶華麗重返:中央書局

1927年中央書局創立,前身為臺灣文化協會成員創設的「中央俱樂部」,股東有林獻堂、林幼春、張深切、賴和等人。起初欲興辦食堂、旅社、講堂與書局等,除作為臺灣文化協會的聯誼場域之外,也擔起啟迪民智與傳承文化之重任。1948年搬到現址,一度成為南北文人雅士最愛流連的文化交流場域,1998年不敵出版環境的衝擊黯然熄燈。

原址隨著便利商店、婚紗店與安全帽店陸續進駐後,在有心人士不斷請命奔走挽救下,2016年由信誼基金會買下,並捐給上善人文基金會進行修復,2019年中央書局華麗重返。

重啟後的中央書局,有三層樓,一樓以台灣、台中為主題選書和選物;二樓為餐廳,搭配選書以生活風格類、親子教養類以及童書類為主;三樓以展覽講堂與文史哲與藝術類書籍為主。

1927年至今,將近百年的時間,蒙塵多年的建築重新活化,老建築重返台中的日常,與舊城區一起迎向國際;開幕的時候,許多拄著拐杖、助行器的阿公阿嬤特地回來說謝謝,屬於他們年代的回憶似乎也一起回來了。

 

同場加映!

化身社區圖書館10年有成的獨立書店:羅布森書蟲房

台中烏日有一棟被稻田包圍的獨棟美麗建築,正是堅持了10年的獨立書店「羅布森書蟲房」。書店主理人汪世旭原是做汙水處理與樓梯升降椅起家的,創業有成之後,為一圓書店夢所以創立了羅布森書蟲房。

書房陳設宛如自家一樣舒服自在,結合書本、茶飲與生活美學營造出幸福的溫興感。陳列書籍多達2000餘冊,包含文學小說、藝術設計、生活休閒、自然科普、人文歷史、社會親子、商業財經,七大類選書,每一本都是店主精心挑選。

因為偏鄉,書店就像溪尾國小的圖書館,可以讓小朋友免費借書;書店外設有一處不上鎖、不用登記的「書待址」漂書站,起初的書店概念也是從這裡開始。一般民眾也同樣能自由閱讀,甚至是交換或帶走想看的書籍;在書市環境嚴峻的此時,堅持10年的經營理念,為偏鄉小書店也為閱讀帶來極大的意義。

 

Text╱方鳳嬌

Photo╱冠德玉山教育基金會

延伸閱讀:【走書房】北台灣好書店,夏日走讀去!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