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電影僅是一種生活閒暇的視聽娛樂,但近來有越來越多電影,改編自名著、小說或是網路故事,透過具象的畫面,拉近我們與想像力的距離。捕捉新奇而抽象的想法,不再撲朔迷離,而是看得見,甚至可以與之互動的驚奇體驗。

 

對事物不再陌生 用影像認識世界

在科技尚不發達的時候,人們只能透過文字表達想法,但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攝錄影技術開始出現,人們可以直接捕捉自己想要的畫面,於是我們就能透過影像認識那些未曾見識過的人文風景和未曾聽聞過的故事。當表達方式不再受限,觀眾的思考也無需再經過複雜的轉化,可以直接成為印象,烙印在我們的腦海裡,讓我們不再盯著文本上的字句而感到陌生。

建構共同的想像符號

雖然對於一些人來說,小說建構出來的世界觀,有時被改編成電影之後,會因為選角、結局的變化而有些幻滅,但對大多數人而言,這卻是另外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閱讀故事文本方法,我們只需要花一到三小時坐在位置上,就能享受精心安排的聲光效果,和精彩萬分的故事情節。大大減少了我們原先接觸文本,所要耗費的時間成本跟腦力,所以觀賞電影成為了絕大多數人閱讀文本的優先選項。

 

透過選角、服裝、佈景、對白、構圖、運鏡和音效,對於一個幻想出來的故事,我們不再各自解讀,而能有共同的符號與一致的基準可供討論。如果沒有電影,我們不會知道《魔界》哈比人跟精靈的模樣、也不會知道《哈利波特》的魔法究竟有多麼神奇;我們不會知道《飢餓遊戲》的貢品遊行服裝有多麼絢麗,也不會知道《鬼店》中站在走廊的雙胞胎姐妹有多麼陰森。更難體會《牠》如果化為現實,會有多麼的驚悚。

 

電影中的每一個設定,都讓我們對文本的字字句句,印象更加深刻。而分析電影與原著的差異,也成為了現代故事文本閱聽者最喜愛的活動之一。

 

想像力的驗證到體驗的擴增

但隨著時代的演進,漸漸的,電影從「驗證我們對一件事物的想像」,變成了擴增體驗的一環。故事或概念,可以不只出現在書籍跟電影裡,也可以出現在遊戲中,甚或是把電影拍成VR,讓觀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直接扮演主角,親身經歷故事的發展。

 

像熱門好萊塢電影《暮光之城》、《飢餓遊戲》等小說改編的電影,都再度被翻拍成VR,並在今年七月剛在中國珠海橫琴開幕的「獅門娛樂天地」中等著跟大眾互動。

 

也因為現在的故事文本,呈現的方式不再侷限,所以也有許多創作,是先以別的方式問世,最後才再被收斂成小說,最後才成為電影。像是台灣本土遊戲開發商赤燭的代表作《返校》,就是先在2017年推出遊戲,緊接著推出小說,2019年9月底才正式上映改編電影。讓一個優秀的故事,可以透過不同的載體,接觸到不同的受眾,用不同的方式閱讀與傳頌,不停地延續其寓意、感動和生命。

 

文/Mei Chiu


你也會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