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就被灌輸「閱讀是一件好事」的觀念,但許多人在多年考試的「荼毒」之下,漸漸地對閱讀失去了興趣,可能直到出社會後,有了進修的需求,才會再度拾起久違的書本學習,對許多人來說,比起陶冶身心、刺激思考、鍛鍊邏輯,閱讀更像是一個高功利性的對等交易,要能學到對職場有用處的概念,才有讀書的動機。

 

不能說這樣抱持著有目的性的心態閱讀是一件錯事,而是挺可惜的,因為大量且龐雜的閱讀,可以激發我們未曾想過的想法。電影《脫歐之戰》裡的主角多米尼克(班奈狄克康伯拜區 飾演)就是因為某個晚上在床上隨意翻閱育兒叢書,進而找到了讓大眾支持脫歐理念的靈感。這大概是那本叢書作者始料未及的事。

 

被視為「鋼鐵人原型」的馬斯克(Elon Musk)也是靠閱讀改變世界的知名範例。他的弟弟說馬斯克從十幾歲開始,每天閱讀2本不同學科的書籍,閱讀量是一般人的60倍,直到現在,他的閱讀範疇已經橫跨科學小說、哲學、宗教、程式設計、人物傳記、物理、工程、商業、技術能源和產品設計,正是因為具備了如此大量的知識,才讓他得以不斷地觸類旁通,建構自己的「知識樹」,成就現在的地位。而像Facebook創辦人馬克佐克伯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都有相同的習慣,後者更是每年都會公開自己的書單,邀請大眾跟他一起進入閱讀的世界。

 

閱讀讓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也能認識他人。一個人擁有的書籍種類組成,就是他當下的興趣與困惑的構成,所以若有機會到親朋好友家中,不妨觀察他們書櫃上的書籍,大多偏向哪一些類型,有時比起聊天,更能讓我們發現他們不為人知的另外一面。

 

此外,閱讀也不僅是基於「陶冶心靈」這種一般人無法體會的理由,或是讓人飛黃騰達的墊腳石,才成為多年來被推崇的休閒活動,而是真的對身體有好處。《紐約時報》在2016年曾經報導,根據12年的追蹤統計,研究發現每週閱讀至少3.5小時的人會比沒閱讀的人,多活將近2年;英國也有一項研究指出,每週能撥空閱讀半小時的人,比沒有閱讀的人,更不容易產抑鬱感,也更容易產生自信。

 

因此閱讀除了會佔去時間跟空間這兩個缺點之外,幾乎可說是無懈可擊。先從自己的興趣或疑問開始,也不必執著非要紙本閱讀,只要是優質的內容,無論是電子書甚或是最近流行的音頻說書都可以,每天撥出30分鐘到一小時,或是利用通勤等瑣碎的時間閱讀,都是不錯的起始方式。當自己內心的疑惑有了解答,人會漸漸變得有成就感,心胸也會更加開闊。

 

「夏季是個最佳的遁逃時機,逃到海灘,遁入山林,或者躲進一本好書的世界。」比爾蓋茲曾如是說。夏天即將邁入尾聲,不妨趕緊抓住夏末僅存的悠閒,在清靜的空間,好好品嚐閱讀的況味吧。

Text/Mei Chiu

資料來源:

https://well.blogs.nytimes.com/2016/08/03/read-books-live-longer/?_r=0

https://buzzorange.com/2015/04/01/read-book-30-minutes-a-week/


你也會有興趣